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六个方面对改革的性质进行了再认识,而不是仅从改革是体制的变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说明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为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又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赵子林 《实事求是》2007,198(5):22-26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观,它是一个由改革动因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性质论、改革保障论、改革原则论、改革评价论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必须站在理论体系的高度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改革理论,防止对它进行曲解和割裂.  相似文献   

3.
赵子林 《求实》2007,3(11):16-18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观,它是一个由改革动因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性质论、改革保障论、改革原则论、改革评价论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必须站在理论体系的高度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改革理论,防止对它进行曲解和割裂。  相似文献   

4.
陈其胜 《世纪桥》2009,(7):15-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革”、“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怎样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改革动力论、改革性质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条件论、改革战略论、改革方法论、改革评价论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极具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改革思想;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要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改革的主体条件、改革的外部条件、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等方面,系统地论述邓小平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整体性思考,从领导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和工作制度改革三个维度论述了改革的思路,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路径,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许华卿 《前线》2014,(6):5-9
<正>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改革本位主义,也就是要以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在改革的战略定位、改革的目标方向、改革的方法路径、改革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着力实现改革观和改革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业30年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市场化改革,即从传统的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年的改革,工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改革之所以成果丰硕,主要是由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促进体制内改革;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正确处理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坚持改革时序的循序渐进.迄今为止我国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阻碍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待克服.未来推动我国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理顺工业宏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白津夫 《新视野》2005,(4):20-23
2005年是改革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与以往改革明显的不同特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是出资人主导的改革,是“共担成本”的改革,是总体性改革,是大规模的重组改革,是规范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完善激励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加快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实行了渐进式改革。实行渐进式改革是由改革的自我完善性质决定的,和改革的全方位目标吻合,体现了改革的实践经验诉求、强政府自主性改革诉求、利益协调诉求。具有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受客观环境制约等弊端。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将渐进式改革和快速变革相结合,和自主化改革相结合,注重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使体制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内改革,促进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结合,从而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履职以来,改革已经俨然成为关键词之一。他们重视改革问题,坚定改革信念;放远改革眼光,创新改革道路;突出改革实效,落实改革行动。在"习李新政"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12.
辜胜阻 《奋斗》2008,(7):56-56
一是渐进性改革与激进性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性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3.
李厚廷 《求实》2006,(9):34-37
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改革成为最有效的发展手段。这一事实同时也使改革成为一个被动的发展工具,改革逐渐被边缘化了。基于此,改革应由“为发展服务”向“为发展服务同时又超越当下发展”转变,将改革视作一个独立的“工作模块”。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的发展效能对改革科学性的依赖越来越强。在科学发展的语境之下,改革独立性和改革科学性的诉求凸现出来,同时既有的改革经验也可以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3,(6):56-57
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只对旧体制的改革,同样意味着对改革进程中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识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好机会,这是每一项成功的改革都要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书海导航     
《学习月刊》2012,(9):56-56
中国改革三步走 改革是中国当前最受关注的主题。作为一项系统的历史工程.任何改革必须具有历史连续性.对改革问题的研究必须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性.即各方面的改革都是紧密相关的,某一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改革还必须具有阶段性,即各方面改革不可能是同时完成、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6.
李军鹏 《当代贵州》2013,(13):60-60
现在的改革存在六大问题。部门化。目前与改革相关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在部门主导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合力。碎片化。改革的总体设计依然不足,缺乏改革的总体协调机制。相互衔接不够,改革体现出一种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内部化。改革的内部化容易使相关改革变成"内部人"改革,自己改自己,而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性不  相似文献   

17.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6):61-61
《中国改革三步走》 作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对中国改革的观察,试图理出一个改革的实践逻辑来。改革都有哪些方而?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改革的未来做如何的选择?这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分为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作者在书中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但作者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想做的是寻找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对比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与我们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一方面认为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认为改革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消除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9.
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机制。在历史的转折点,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会更加突出。时代呼唤着改革,改革创造着时代。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体而言,改革本身就是手段和方法。但改革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又需要自己的相应手段、途径,也就是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相配合,保证改革目标实现的各种方法。没有正确、有效、合理的方法,很难使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推动改革,不仅要对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出论证,而且要对改革的道路和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是实践的中介,改革必须重视方法问题,突出方法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辛向阳 《前线》2014,(4):18-20,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得失。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意义改革的复杂性、变动性、关联性要求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中国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全面改革。全面改革意味着: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