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赵青法 《学理论》2013,(12):45-46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如何对待幸福?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古希腊,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道德文化理论资源。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幸福的中道原则,对比了我国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不同层面的理解。提出应该借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优点,结合我国现状,塑造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幸福观;个人、家庭、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周云 《学理论》2015,(4):82-83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失去道德航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物质愈丰富,幸福感愈低,而无法获得幸福感的人也越容易失去道德航标,这个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重视关于幸福的问题,我们开始追问——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已经对幸福做出了解释。本文根据《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了"幸福是一种合于德行的实现活动"以及"幸福是至善"两个概念,并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研究如何获得幸福。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吴超 《学理论》2013,(15):43-44
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善和幸福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探讨了什么是善和幸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全面认知善和幸福,用理性的思想指导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倩 《侨园》2022,(Z1):82-83
<正>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以劳动创造为途径,以理想信念为源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它对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幸福观以及培育民族复兴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历年新年贺词的讲话中言简意赅揭示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1)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余纪元先生认为,这种争议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弄清楚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究竟比较的是两种生活还是两种活动。本文首先通过论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得出理论理性优于实践理性的观点,并进而得出通过二者获得了两种幸福且这两种幸福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观点。其次,论述了由这两种不同幸福观所带来的综合论者和理智论者的争论,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看法,最后通过引用余纪元先生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解释来回应这种争论。  相似文献   

7.
邱静 《学理论》2011,(21):69-70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德性幸福论是他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针对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人们"幸福感的缺失","满意度下降"的一系列情况,着重阐述他关于幸福的定义、根本观念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从古典文献中寻求合理的资源材料,再结合现实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幸福观是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坚持与深化,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吸纳与超越;时代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把准了幸福的时代脉搏,解答了幸福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幸福的时代方向;价值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以个体幸福为第一要旨,以人民幸福为核心要义,以人类幸福为愿景旨归。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从不同方面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国民的幸福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崭新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是实现幸福民生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6)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心灵上自足的完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沉思的思辨生活方式,是至善、至德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幸福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德性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玲玲 《学理论》2012,(32):53-54
幸福是康德哲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其归纳于"至善"之下,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内,充分论证了道德对于幸福的意义,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如何实现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宋杰 《学理论》2013,(7):55-56
我们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追求幸福。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财富。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使幸福成为可能,却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善,一种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财富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是一种外在善。这种观点对当前我们追求幸福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侯韩雪 《学理论》2014,(6):22-2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但其影响却是悠远而深刻的,其思想蕴含丰富的内容,对于德性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幸福和人的德性三个范畴做了几点简要的梳理和阐述,希望通过对善、幸福和人的德性的简要分析,从中得到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在伦理建设方面的有益之处,对解决当今社会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伦理学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海燕 《学理论》2013,(32):384-385,39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建设"幸福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在幸福观方面存在着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缺乏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需要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来提升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宇萍 《学理论》2014,(3):295-296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而正确的幸福观是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保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他们福而思进、立志勤学,既可以增强他们为个人的幸福事业而奋斗的信心,也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创造与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幸福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幸福观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在借鉴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图对维吾尔族经典著作《福乐智慧》中的幸福观进行阐释。主要论述了后世的幸福比来世幸福更加重要的两世幸福观以及实现两世幸福的条件和两世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着一些偏差,淡化了幸福观的社会价值性,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的幸福观,对幸福观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对幸福的内涵、幸福观的构成要素、幸福观影响因子等进行探究,特别突出了价值观在幸福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幸福既是人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关于幸福观等问题的认知情况,了解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幸福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并积极探索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邹章华 《理论导刊》2021,(2):108-115
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真谛有不同的理解和探寻。从最初追求道德的"至善",逐步演进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地塑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幸福不是纯粹的道德至善,也不是凭空玄想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现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内里与外在的双重美好。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秉承和对中华文化中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更具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交杂碰撞,各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层出不穷,潜移默化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慢慢发生偏差,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当今社会认同度最高的的幸福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转变以及成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个人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这对增强个人幸福感和构建幸福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