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工读教育是我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大创举,随着工读教育实践的普及与深入,有关工读教育矫正工作及其成就的理论成果硕果累累,笔者对近3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及相关的思考与评价,旨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把握工读教育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评价老师教学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经济法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考核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不利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效果的提升。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基于能力培养视域下的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要从内容、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进而提升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技巧,达到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法学是规范科学、实践科学,将抽象规范适用到具体事实中,是法律人思维训练中的关键环节,而案例教学是承载这个环节的主要教学方式。随着高校法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法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案例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高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希望可以为高校法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的教育部门大力推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院校的法学课程上,教师要加强高职生对于法学知识理论的理解。但是教师容易忽略了培养高职生法律知识应用能力,这是国内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一个弊端。因而,落后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改要求以及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目的,应用传统教育模式容易束缚高职生的思维,进而会限制了高职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民法实例研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案件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法律解释、整合信息。以理论回应实务,以实务夯实理论。因此,笔者针对高职院校民法实例研习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培养更高质量的民法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转变政府支出模式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和经验表明,从政府投资转向政府消费是政府支出模式的必然选择。从我国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的现状及横向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投资率相对过高,政府消费率相对过低。政府投资主导型支出模式将加剧经济波动、导致公共服务不足、拉大收入差距以及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加大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7.
关文洁 《工会博览》2009,(4):112-113
在学校人事管理应当以法治管理为底线,以情感管理为境界,情法交融。本文探讨两种管理模式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提出情感管理和法治管理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质量。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一种理论建构型模式,包括静态模式和动态架构。动态的台湾模式按其内在逻辑可分为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两岸走向统一过程的方式、步骤及组织形式,可具体分为和平发展阶段、政治谈判阶段、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统一后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方式、状态和经验归纳。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由两岸共同构建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和谐司法是新时期审判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本文从协同主义的中国式话语入手分析,提出了在中国构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是提高学生法律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将重要探讨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构建,通过完善相关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组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有力措施,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工读教育作为教育矫正问题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在当前面临尴尬境地,在教育形式和招生方式上未能及时适应社会形势做调整是其主要原因。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工读学校招生方式应当实现司法强制化;教育形式应当实现多样化,避免片面强调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同时资源配置上的特殊化对待也是工读教育在新时期发挥其教育矫正、挽救未成年人作用所必须的保证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king class in Romania before 1989, its role in the overthrow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during the December 1989 revolution, and its status during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after 1989. The subordination of labor interests by both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regimes to ideologies that underestimated the issue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 is emphasized throughout the paper. This analysis is undertaken at two levels, namely, the re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communism after 1989 and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The later aspect refers to the probl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orking class and labor's lack of involvement in shaping the post-1989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The argument that I pursue is that many of the setback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re partly rooted in the status of labor as an important absentee from the discourse and agenda of both incumbent governments and intellectual elites. It has been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pushing the working class towards an illiberal right-wing politics and ideologies of a populist, xenophobic, and anti-intellectual nature.  相似文献   

13.
论法制教育课程化与法制课程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在学习法律常识内容时普遍表现冷淡,但调查显示学生对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态度是肯定的,不满意的是法制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学校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法制宣传,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它设计成为合乎教育要求并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学校教学课程,实现法制教育的“课程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cent debates on Islam and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 argue that too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theological issues of Islam, and that we should rather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at tend to produce religious tolerance or intolerance. I use the Ottoman Empire as an example of a polity that succeeded in maintaining religious and ethnic toleration for the tremendous diversity it encountered within its frontiers. I analyze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ttoman state and Islam, the subordination of religion to the state, the dual role of religion as an institution and a system of beliefs as well as the intricacies of the millet system. I conclude that the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that was forged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of the empire promoted religious openness and toler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的一系列变化,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有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点,并对工人阶级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发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深刻认识当代工人阶级的变化及其特点和影响,对于工人阶级和党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耕 《当代世界》2009,(10):50-52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向全球蔓延扩散,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进程,致使世界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探讨这次危机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次危机的根源和性质,更好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曲折过程,开始时接受苏联模式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仅仅是苏联模式造成的,也有与我们在学习进程中未能充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市场前景广阔,呈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地分布较集中,留学生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及专业需求分布不均衡,学生经费来源以自费为主等特点。鉴此,中国可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政府间合作,并借此推动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为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提供制度保障;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便利性,做好相关服务,提高沿线各国学生的来华意愿。  相似文献   

20.
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之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而教育则是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梁漱溟先生的教育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梁漱溟先生试图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平和的教育,来达到改造乡村,进而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