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与感性实践活动有关的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中介和手段.而且也负荷了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技术所体现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表征着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这表明,技术对于人具有生存论的意义.用这种观点反现当代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生存危机,不难看出,当代人所面临的技术化生存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技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被遮蔽所造成的,也是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后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对自然主义的技术化批判入手,更要从人的生存自身的分析入手,要在技术进步与技术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寻求人的自由、幸福、尊严与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人的解放、人性的满足;在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和实践党性.人性的主线和党性的主线不是对立的,二者存在契合点.没有正确处理好党性与人性的关系,党性的主线发展滞后于人性的主线,与人性的主线相脱离,这是造成日前中国共产党内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用党性与人性相统一的视角来分析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言之,所谓历史主体性,就是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所应具有的性质。历史过程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人。因此,肤浅的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一般所谓人性。这种观点没有理解:人的历史主体性有其客观基础,即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和物质?..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人性的解放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过程,人性的解放,实现于它与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因此,研究人性的解放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的宽容意识是以其具有悲剧意识、平等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凸现人的自由意志的动态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是喜剧意识、等级主义、泛道德主义、忽略人的意志自由的善恶二元对立的静态的人性观,这是中国缺少宽容意识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中西方人性观刚好形成差异对立优势互补的格局,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借鉴吸取西方人性观中的优秀思想,扬弃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构建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符合人性的、系统的人性观,为中国的宽容意识的培育奠定人性观基础。而中国的整体性、乐观性的人性观对西方的人性观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均衡。  相似文献   

7.
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技术理性批判有其革命的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论基点是某种抽象的理想人性,由于它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因此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以至于在不可遏止的技术进步之势面前,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论往往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因此,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便陷入了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劳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甚完备,使得劳资关系的不和谐现象也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显现出来,出现了大量劳资关系之间的摩擦、对立、冲突等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劳资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一般与特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富源 《探索》2004,25(2):126-129
一般的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性质 ,是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社会实践性及其所派生的人的社会性与人的自然性、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人的现实性与人的理想性、人的自觉性与人的自发性、人的理性与人的非理性等的统一。特殊的人性是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类”的人性、群体人性、个人人性  相似文献   

10.
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是用来表示个体的主体本质的.它所表述的既是人的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因此,人格问题其实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人的本质的形成过程,即"做人"的过程.从中去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追求自我超越与自由,这就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也是高尚人格形成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1.
郭荣丽 《世纪桥》2010,(11):74-75
人性与教育紧密相连,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性教育。然而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人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生平等主体意识的缺失、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单一、师生情感交流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内容的缺失。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人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教育理论、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中去,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3.
尚东涛 《探索》2005,46(2):165-168
自由个性是人在发展中实现着的一种人性。自由个性的发展,在时空的直接统一性上,归结向自由时间的运用。自由时间的增加或劳动时间的缩短,在特定劳动过程、人类劳动史和社会形式层面,直接或最终规定于技术。技术作为自由个性发展的空间,是技术内在着自由个性的显现。贯注着自由个性的技术的异化,不会对自由个性的发展构成反动,相反会使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获得着现实的可靠性。只有全力推动技术发展,才能真正开辟人的自由个性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道路,终结自由个性发展问题上的“幼稚态度”和“幼稚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党性与人性:加强领导干部抗政伦理建设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性是蕴含和内化于党员思想深处的带有根本性的政治立场,是党的先进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政党政治属性最基本最自然的反映。而人性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最具真善美特质的天然品性。党性与人性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既无法将其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其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基本内涵的深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岩 《求实》2013,(3):68-7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文化对人进行价值和意义引导,推动人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固有特性。核心在于其属人性、为人性及化人性。属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创造且一直运用的教育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人是推动其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未完成的人为价值前提,以生成的人为归宿。化人性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过程,是人的创造与文化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对人的精神教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王伯鲁 《探索》2004,(1):64-66
本文在概述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活动中的艺术因素与艺术活动中的技术因素,并就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化以及技术与艺术一体化趋势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法人独立性是公司的本质属性,在社团性缺失的情况下一人公司还能否具备法人独立性?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构成了一人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这需要通过分析社团性在公司制度中发挥的功能加以解答。现代法人制度的本质是责任独立,责任独立来源于公司的财产独立和意志独立;而社团性对内的制衡功能是公司财产独立的辅助性保障,是公司意志独立的基础性保障和辅助性保障。也就是说,法人性是公司的本质属性,社团性并非公司的本质属性,但却是公司实现法人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一人公司具备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础,其制度设计仅需围绕着在社团性缺失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财产独立、意志独立乃至责任独立来展开。  相似文献   

18.
<正>不管是生存、温饱、还是尊严,人性中无不包含有血性。没有血性的人性,不是完整的人性,容易滑入放弃担当、仰人鼻息、逆来顺受的奴性。讲到血性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以为血性与人性是对立的两回事。其实从生命一开始,人性中就被注入了血性。人性代表着人的最基本要求:生存,温饱,尊严。这三个要素无不包含血性的支撑。当原始人在森林里寻食求生时,没有血性,就只有饿死、冻死。尊严更要靠血性支撑。如果只有温饱没有尊严,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还能走出周口店的洞穴吗?一部社会发展史证明,不  相似文献   

19.
崔永和  程爱民 《唯实》2012,(6):21-26
幸福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人生价值意义的生成过程。幸福观则是人们对于生活过程的道德评价。适度幸福观是扬弃和超越利己与利他、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两极对立而整合升华的合理的、正义的、符合人性的应然幸福观。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追求"物质丰饶的纵欲无度"的活动中,把全球生态环境持续地推向了全面危机的深渊。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关注和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切实变革人的活动方式与生存方式,倡行适度幸福观。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风险意指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对人类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乃至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可能性后果。风险技术与技术风险共同型构人工智能的风险议题,致使人工智能呈现出有别于风险社会其他技术风险的客观现实性、主观建构性、技术非人化特征。风险技术是人工智能风险的生成因子,源于技术理性的认知局限、人类主体的主观利益、类人自主的它者欲望等技术性缺陷。技术风险则是风险技术的后果显影,指涉人工智能风险表层波及面的广博性以及深层次的工具性与价值性两种动态风险情形。当信息技术甚嚣尘上,人工智能高歌猛进时,不断升级的风险技术难题将加剧技术风险的严峻境遇,最终引致人类陷入技术化泥潭。化解人工智能附加于人类的技术化生存危机,需要立足技术迭代与人类理性的双重考虑,更新人文治理理念、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多样治理工具等途径不失为规避人工智能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