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志安  钟连超 《探索》2007,1(3):163-16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独创的实践思维方式[1]和实践逻辑决定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新哲学思考属人存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逻各斯(Log-os)、形式逻辑(logic)和思辨逻辑(speculative logic)的否定和超越。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身全新的理论意蕴和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
冯靖 《世纪桥》2009,(5):85-86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解读为物质本体论,使它在思考和谐社会理论的本体问题上,必然碰到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为此,和谐社会理论的本体论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贯穿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要和根本的观点,是区别于传统哲学及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异质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近年来一直极为关注、探究、争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科学内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新世界观"硬核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研究不同的理论问题时总是要根据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而有着不同的哲学论域。生存实践问题,是当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论域。如何从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人类生命性质的意义上直视生活实践的问题,让能动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面对人类的本质,让自由自觉的、对象性的审美观蕴含于哲学观之中,这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所揭示的审美意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深层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特性,它体现着人的审美追求;实践体现着美的本质;交往是实践与审美的中介;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有助于人们从审美价值评估的角度打开通向可能性世界的道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于,在现实与创新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平台让实践与审美相互蕴含。  相似文献   

8.
要理解和融入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就必须超出传统旧唯物主义,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是对当代人类精神的切实的理解和关怀。首先,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入及其实践活动,并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自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哲学方法。其次,通过高扬科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际上赋予了当代人类精神世界一种内在的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具有独立而清醒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第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关于历史进步的根本信念,这一信念蕴涵了当代人类生存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辩证的、理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解者和传播者。有理解和传播,就意味着存在理解上的相同和差异。恩格斯和马克思思想之间存在以下三点差异:一是对思想发展进程的自我认识不同,在何时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何时创立新唯物主义上有不同认识;二是对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看法不同,存在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的差异;三是对新唯物主义理论实质的理解不同,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离不开各种社会要素的变化,这些要素的任何变化都有人的思维创造参与。把唯物主义原则落实到历史观之中,是对唯物主义者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找不到唯物主义和思维创造这一被长期视为唯心主义生动体现的要素的结合点,因而一旦涉足历史,立即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看到了二者的结合,形成一种人、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大唯物史观。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历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