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易萍 《前线》1964,(13)
最近一个时期,在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中,美法矛盾作为突出的矛盾继续发展。如果说,英国和西德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来夺取西欧霸权;那么,法国恢复大国地位、称霸西欧就必须排除美国控制之后才有可能。这就使美法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  相似文献   

2.
5.列强完成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领土的斗争日益尖锐起来。二十世纪初,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从1876年到1914年资本主义列强夺取了大约二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夺取领土最多的是英法二国,其次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后起的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已经没有多少殖民地供它们瓜分了。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金融帝国主义阶段。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金融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空前尖锐,积累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不断累积,生产和资本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金融投机浪潮加剧了宏观经济不稳定程度,此起彼伏的国际经济冲突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总而言之,金融帝国主义正面临着包括经济衰退、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在内的全面危机。  相似文献   

4.
一、“新帝国主义”论产生背景及其主要观点在科索沃事件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曾经以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大英帝国等为例,声称为了“神圣的国家利益”,美国“将成为人类最后惟一的帝国”。2002年4月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罗伯特·库柏在《观察家》上发表《后现代国家》一文,系统论证了“新帝国主义”论;同年美国3—4月号的《外交事务》发表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不得不帝国主义”一文,再次鼓吹实施帝国主义政策。《纽约时报》等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刊登这方面文章,通过美国报道检索,仅仅两个月涉及到“美国和帝国”这个关键词的报道多达300多条。“新帝国主义”论盛行一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新帝国主义”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帝国主义一方面直接发动侵略战争,如50年代法国侵略越南的战争、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英法侵略埃及的战争,60年代美国入侵古巴和多米尼加的战争,六七十年代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和80年代末美国入侵巴拿马的战争等;另一方面,帝国主义还策划和支持各国反动势力发动各种形式的侵略战争,如美国等帝国主义支持以色列复国主义发动多次中东战争。大小战争70多次,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充分说明帝国主义仍然是现代  相似文献   

6.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理论背景。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法农的思想,以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和全球帝国主义话语的形式存在。美国文化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帝国主义将导致文化反弹的发展,即对原有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王城 《前线》1960,(24)
二、帝国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前面我们已经叙述了资本主义怎样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过程。现在要进一步地考察一下帝国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认识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19世纪70年代末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时 ,接触到了一个前所未遇的崭新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跨入社会主义?马恩以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学者的求实态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以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的一系列具体构想。但他们没有阐述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细节 ,也没有规定某一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步骤和发展阶段。在20世纪初期 ,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则认为 ,特定的主客观条件 ,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 ,可以不是在西欧国家胜利…  相似文献   

9.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英国的代表同西欧共同市场六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代表正在进行紧张的谈判。这是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一场尖锐斗争。谈判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英国参加共同市场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太苛,英国就会参加;否则,它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苏联为了避免与东部的日本发生直接冲突,为对西部德国的即将入侵做充分准备,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争取其中立的政策。苏联对日的中立政策反映在中日战争中,就是既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又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和影响。苏联对日政策表现在中日战争中更严格地说:就是严守中立,在即保持中立的同时,又支持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一直是苏联在远东的潜在敌人。尤其是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世界报》4月25日发表了达尼埃尔·韦尔内的文章——《后现代帝国主义》,文章说,9·11事件之后,布什总统的自由帝国主义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作者对后现代帝国主义的描述是:后现代帝国主义——美国是其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倡导者——所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占领——即从本土派人在殖民国建立定居点,也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开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无须对外国进行直接的政治控制。这种帝国主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在那被征服国家重建政府,兜售美国的理念,将政治和经济自由化像救世主降临般地推广开来。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后现代帝国主义及其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中,新闻界和舆论界在人们的认识中,其概念的区别越来越小,公众常常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可见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新闻媒介从舆论中汲取所需要的发展因素,形成舆论的体系不断的成熟,对新闻媒介的挑战越发尖锐。作为第四权力存在的新闻媒介在现实生活中成了不断公开展现力量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基本的特征就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但是,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灭竞争,而是驾凌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从理论上说,竞争与生产无政府状态是资本  相似文献   

14.
数字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在国际金融垄断时期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其霸权行径的内在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帝国主义阶段。通过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数字帝国主义的霸权批判当中,以解剖数字帝国主义在跨国数字科技巨头的平台垄断、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支持、国际金融垄断中资本的过度积累等方面的当代特征。在应对策略方面,应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不断突破数字核心技术的瓶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警惕西方“颜色革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国家硬实力,从而更好应对数字帝国主义霸权,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的时期是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西欧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也曾出现严重的动荡和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国家平衡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关系的手段,出现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为西欧国家提供了某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是社会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一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变为特别尖锐的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  相似文献   

17.
二、反对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伟大任务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不会改变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还在疯狂地垂死挣扎。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民族独立、民主和和平事业的共同敌人。帝国主义集团的头子——美国帝国主义,是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是国际宪兵,是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是现代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  相似文献   

18.
一、殖民体系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压迫与剥削全世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个组成部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商品输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并且把殖  相似文献   

19.
方励之在同济大学的讲话(1986年11月18日)涉及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怎样理解的问题。他说:“大家都认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等等,美国标准定义是帝国主义,但它有反垄断法。……所以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这个号怎么也对不上,就是说这个概念都不能这样用。”这段话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帝国主义不再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了;第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反垄断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谈一些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人口比美国、日本、俄罗斯、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没有走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老路,在自己内部消化所有伴随现代化而来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整个社会保持了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