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它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长远利益出发,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对财政收支总量、货币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进行调节与控制。在我国,宏观调控既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方针,又要相机抉择,这是全面实行“宏观管往管好、微观放开搞活”改革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搞市场经济还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因而需要宏观调控。这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第一,总量管理。宏观在经济学上是指总量问题。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总量有三个:一是财政收支总量;二是货币收支总量;三是外汇收支总量。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三个总量一定要稳定。总量管理靠市场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由国家行政机关来管。第一,外部任。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一致。当企业效益跟社会效益不一致的时候,出现了外部效益或者外部负效益的时候,市场就管不…  相似文献   

3.
1、什么是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是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活动,目前世界上那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在这里,宏观调控就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使国民经济运行沿着领先安排的轨道合理、协调、健康地运行,或者是在市场经济运行出现了不良行为以后采取措施使其  相似文献   

4.
张凯 《唯实》2002,(7):33-36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宏观调控严格地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的规划、调节、监督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 ,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所采取的其它措施也应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调节机制基础上的 ,市场又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 ,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市场导向对生产和消费起着主导的作用 ,国家只能以此作为宏观调控的基础 ,否则就不成为市场经济。然…  相似文献   

5.
一、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观点一,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客观要求。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防止国民收入超分配和通货膨胀,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证市场经济平衡有效地运作。观点二,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比例关系,以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现经济目标而用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商品经济效应中国家调控社会总供求最为有力的两大经济手段,在协调社会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日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充分理论依据的探讨,以期有效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及调控合力,进而实现财政货币政策在深层次高水平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7.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其收支总量和收支结构是影响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一定的财政政策,并采取相应的财政调节手段来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结构,以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又都依赖于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管理体制。 一、主要财政手段及其调控功能 财政政策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来体现的,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普遍采用的财政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税收手段。税收不仅具有取得财政收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作用,而且作为财政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政府行政执法和财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荣昌县自2004年3月1自荣昌县对非税收入突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征缴改革。征缴改革实施以来,政府非税收入稳步增长,有效遏制了乱收乱罚乱摊及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违纪行为,成为重庆市第一个全面铺开这项改革的县。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不排斥宏观调控,相反,还要加强宏观调控。这是因为: 加强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经济固有缺陷、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损益经济。它既具有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使整个社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优势,又存在不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与平衡、难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外部非经济等缺陷。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宏观调控才能加以弥补。因为宏观调控具有能够运用经济的、法律的…  相似文献   

11.
赵修春 《新视野》2005,(1):13-15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而不是总量问题。其深层根源在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主要有传统发展观和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煤电油运行业改革滞后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推进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为中心,投资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2.
民生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宏观调控主体,是指决定宏观调控目标、选择为实现一定调控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实施对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承担者。简言之,宏观调控主体就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人们通常说宏观调控是国家或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显然,这里的调控主体是指国家或政府。但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是较为笼统的。国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显然只能是一定的国家机构。政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使市场失灵在所难免,而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也将导致政府失灵。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市场体系的规范,基础设施的提供,政策计划的制定,和谐社会的形成,这一切无疑都依赖于政府积极有效地介入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系统及手段甄源泰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活动是指国家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以总量的方式对经济活动中的人才资源流通、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或迫使参与人才市场的个人与经济实体遵守社会经济秩序,以达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入WTO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规范化。首先.要基本上退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而主要采取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各种产业引导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确定方向.并通过宏观配置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宏观调控的纵向考察张明龙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九五”期间和今后1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衰退,政府就得经常进行宏观调控。我国已经历多...  相似文献   

18.
论县域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蔡申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这个目标,各级政府都必须尽快地转变职能。县级政府作为上层建筑最基础部分,如何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县域经济主体的变化,将调控经济的手段尽快地由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法律调控王界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通过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载入了宪法,并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政府管理经历除运用宏观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调控外,还离不开宏观法律调控。所谓政府宏观法律调控就是政府代表国家从社...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与此相对应,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即由过去的直接干预和控制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性管理。对于政府集中控制所带来的弊端,人们似乎已有很深的体会和认识。然而对于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却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准备就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体制中,基本上有两种力量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即市场和政府。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那种以市场力量为主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