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新帝国主义以"仁慈的帝国"面目在全世界推广"自由民主"体制,妄图重建新世界秩序,并以反恐为名推行先发制人、政权更迭和单边主义政策,建立了军事、经济、技术和制度霸权.然而,正如罗马帝国最终要走向衰亡一样,美国的霸权也必将如泡沫一般破灭.  相似文献   

2.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高举"反恐"和"民主"两面大旗,以"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政权变革"为手段,在全球尤其是中东和中亚大力散布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稍稍检视美国近期的外交行动: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朝核危机到伊朗核危机,从格鲁吉亚政变到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的更替等一系列所谓的"颜色革命",再至"5·13"乌兹别克斯坦爆发的"骚乱",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窥见美国外交政策理念发生了新的重大转向.那就是小布什政府中以副总统切尼和前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对布什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2004年以来,美国在中亚及前苏联诸国推行的一系列以"颜色革命"为特征的外交政策中,把强调"意识形态"因素摆到了冷战结束后的新的高度.因此,探析美国外交政策理念的新保守化及其影响,对于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洲的利比亚过去一向以反对强权政治和反美调门高而著称.美国也曾给它扣上了"无赖国家"、"支持恐怖主义"等等罪名,并实行长期制裁,甚至用导弹对它进行打击.但是,它并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利美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美国武装入侵伊拉克,推翻其政权并捕获和关押了萨达姆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自从2003年3月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并推翻萨达姆政权至今已近4年.伊拉克人民不但没有因此而享受到美国宣称要给他们带来的"解放"以及"民主"、"自由"和"幸福",反而处在被占领的无穷无尽的痛苦中,没有任何安全感,生活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5.
美国主导的国际力量击败和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阿拉伯之春"导致多个阿拉伯国家区域影响力骤降,这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中东的区域战略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伊朗试图通过宗教共同体策略、波斯湾战略、"抵抗轴心"策略、"波斯文化圈"策略以及与美国以外的世界大国开展合作等方式巩固既有成果。但伊朗若要维持或继续提升区域战略地位,仍面临美国的打压、地区敌人的敌视以及国内发展困境等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6.
独联体国家西靠与美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将独联体视为其与西方间的战略缓冲地带,努力加以维持.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独联体国家西靠倾向凸显.在独联体12个成员国中,格鲁吉亚、乌克兰已被美国"颜色革命"西化,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权更迭,"古阿姆"组织(目前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组成),"疏俄亲美"基调增强.独联体国家向美国靠近,将对该地区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2年,美国以确保本土安全为中心,加速战略调整.其主要特点是,以核优势为后盾,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逐一根除对美构成"威胁"的"隐患",以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全球秩序.为此,它把当前的战略重点由全球范围的反恐转向重点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  相似文献   

8.
古巴的经济改革始于1993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大家庭"骤然消失,古巴失去了85%的市场、75%的进口和石油供应.美国趁机加紧对古的经济封锁,力图搞垮古巴社会主义政权.在双重打击之下,古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到和深刻的分析框架。通过用这一理论模型分析苏联解体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政权的崩溃,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如何使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在稳定和变化的世界上持续下去,如何使一个国家政权机构有效而良性地运转。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智利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社会党领袖阿连德领导的人民联盟在选举中获胜,阿连德当上了总统,并组成了人民联盟政府,掌握了智利政权.当时许多人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苏联对此更是欢喜若狂.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称之为"通过宪法途径取得政权的典型”,"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样板”,"在共产主义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①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9月11日,智利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人们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失败清醒了头脑,阿连德政权短命的(从1970年11月3日至1973年9月11日共1041天)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