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民情的诗意化与人际关系的理想化大大不同于匪患绵绵、尸骨累累的真实的湘西。这不是沈从文编造的现代神话,乃是一个作家文化选择后的道德努力。沈从文爱美丽,也爱永恒;爱世界,也爱人类,这种爱闪烁着关爱人类未来的宗教情怀。沈从文从愚野边陲的湘西来到大都市后,产生一种对城市文化的幻灭感反而时常以乡下人自居,他一面以嘲讽的态度鄙弃城市中人由怯懦、虚伪混合成的苍白生活,一面开始用抒情的笔调来描绘充满野性真诚的湘西风情,并由此对文明社会所引为自豪的"秩序"和"美"表现厌弃,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纪录的人事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一是梦的现象。两者皆离不开孕育了沈从文的源头--湘西。短篇名著《渔》也以湘西为背景,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吴姓孪生兄弟,描写了族姓之间残酷野蛮的仇杀,表现出沈从文对于"民族性"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之所以能够构筑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源于他对自然文化中还乡文学的选择.沈从文的还乡文学中存在着一些自然文化特征,如对风土人情的描写,自然人性观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诗化的表达方式,终极审判等.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品,它寄予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无论是沈从文还是《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边城》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出发,解析《边城》独特的结构之美和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5.
上海世博会是各国展示和交流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圆满的盛会,本文探讨了世博多元文化融合中的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说明了世博多元文化融合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提出城市文化既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广泛吸纳融合其他文化的优良成果,以文化的合作交流推动城市的合作与交流,突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相似文献   

6.
湘西苗族习惯法作为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另一种文化现象和知识传统,仍然在苗族社会中普遍存在。虽然其形式和内容均发生了较大发亮,但其至今仍然影响着苗族地区国家制定法的拟订和实施。所以只有深入了解了湘西苗族习惯法及其演变,才有可能在湘西苗族地区贯彻好"以法治国"和"少数民族自治"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7.
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浪漫派"沈从文,从追问生命的诗性存在方式出发,对私欲膨胀的现代政治理性的批判,对普适性、终极性人性关怀的"爱与美"的艺术宗教的倡导,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特征。其所秉持的"假道美学(艺术)来解决‘存在’问题"的审美思维,潜在地包含着西方尤其是德国浪漫美学的影响,同时也显示出中国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欧洲文化之都"是较早实践"文化城市"战略且目前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式。"东亚文化之都"既是以"欧洲文化之都"为借鉴而发起,因此在东亚三国之间共同开展多边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欧洲文化之都"的成功经验,以文化为核心资源和发展要素,运用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城市文化空间,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发挥政府、社团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力量,以此为契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人性美的诠释和追求是沈从文生命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边城的秀丽风景、纯朴的民情风俗而构成的“湘西世界”,呼唤着美的人情人性,这正是他所寻找到的理想的精神家园。本文主要从人性美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中透露出的人性美,以及人性美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一系列作品中构筑了一个完美纯净的"湘西世界",描绘了中国理想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原型,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一方纯净的乐土.这方乐土虽然汇聚了作者对一个理想世界所有的憧憬,但这方乐土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这里仍然抵挡不住现代物质文化的侵袭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因此昔日曾作为"梦中绿洲"的湘西世界也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古老的价值也几乎要消失殆尽了,代之而来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性异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婴宁》中的"鬼母"是婴宁的养母,她是一位慈母、贤母,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承继,又有对传统型伦理文化的梳理。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堪称为赞美养母之爱胜于亲母之爱的典范,开创了"鬼母育儿"型故事的新类型。"鬼母"是"聊斋"王国中不可多得的母亲形象,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话语和日常表述中,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其含义明确指向为人类、民族、人群的共有文化符号特征和价值理念。我们将人文的概念引申应用于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力图以此方法,深入解析城市人文精神的结构方式、构成规律和外化形态,拓展城市研究的学术视野,并借鉴审美的解读方式,解析城市文化传承规律,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城市社会文化心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乞讨是指城市中生活无着,向人求讨,乞求施舍或救济,从而获得食物或钱财,以维持生存的现象。城市乞讨的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前者是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城市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城市乞讨的管理不力和对欺诈性乞讨及犯罪性乞讨的打击不够;后者包括部分人思想堕落和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弱化。城市乞讨不仅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失,而且可能由此导致不务正业、懒惰的风气滋生,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乞讨还可以导致政治和文化的困境。城市乞讨的应对策略应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多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价值、以"礼"为社会规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它已超越中国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实现自然与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韩国申遗的成功,引起了中韩两国对"端午节"和"端午祭"的热烈讨论,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如何看待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反思.本文将以中韩端午之争为起点,分析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深层结构 ,那么城市中的物质环境就是它的空间载体 ,是其表征 ,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观念反映就是城市物态文化 ,也可以说是街景文化。城市中建筑物、绿色植物、道路和交通流以及候车亭、广告、灯箱等街道景观及蕴含其中的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广场文化、园林文化、广告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物态文化。城市中的物态文化是否关心人 ,贴近人的生活 ,是揭示城市存在的真谛———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这一点在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终极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城市的物态文化进行…  相似文献   

17.
杰弗逊镇是一个规训社会的缩影,权力关系渗透到政府、法律、宗教、家族等等社会机体中,后者运用各自的话语对违背规范和越界的"他者"予以规训和惩罚。爱米丽所住的大宅也是对她进行禁闭和驯化的规训力量,然而"规训社会"并非"驯服的社会",反抗和权力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爱米丽做出种种努力反抗来自外界的规训力量,但她已经内化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思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自我监管的魔咒。不过,在发现无法逃脱人们对她"末代贵族代表"的定位后,爱米丽也借助父辈的独白型权威话语消解了新时代的权力话语对她的规训,为自己谋得一个小小的尽管是封闭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女性生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以"乡下人"的眼光,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审美眼光与审美角度.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一首充满天籁之音的优美牧歌,然而其中却又浸润着不尽的忧伤,它通过湘西儿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其中寄托了作家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相似文献   

20.
奥帆赛的举办给青岛城市文化与奥运文化交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带给青岛一笔丰富的奥运文化遗产。后奥运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应积极吸收和整合奥运精神和奥运文化,凝练以齐鲁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为主导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传统,打造以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为人文特色的城市精神,构筑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风土人情和以体育、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活方式,积极培育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