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日,笔者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进行了专访,他特别指出,红色景区要突出纪念地本身承载的“红色精神”,其中“抗战精神”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魂。中国需要“抗战精神”近年来,曾数次接受记者采访的王新华一直在提倡“抗战精神”,他强调一个观念: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
六月的福州,骄阳似火。怀着对革命老前辈的仰慕与崇敬之情,本刊记者采访了抗战老同志王禹。已80多岁的王老,气色红润,身体硬朗,精神很好,举手投足间闪现出革命者的乐观豁达、从容干练。王老非常热情,亲自为我们泡了两杯好茶。我们品着茶,静心倾听着王老讲述他那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程,思绪一起回到了60年前的大西北高原的三晋热土:  相似文献   

3.
在福州市鼓屏路的一所公寓里,已90岁的抗战老同志张维兹会见了本刊记者。他正在省协和医院住院,两腿行动不便,事前知道我们要来,坚持坐着轮椅车要孩子抬着回家里。“抗日战争时我在山东海阳,海阳地雷战举世闻名”,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暂时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歧异,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打败日本侵略者相联系。其中,共产党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奋斗目标;国民党提出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政治主张;中间力量提出了"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之完整"的口号。三支政治力量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认识的一致性,推动形成了全民族合作抗战的局面和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但由于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路径及终极指向存在着诸多分歧,导致他们在共同抗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逻辑对这些问题进行着探索,从而构成了一幅幅孜孜追求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画面,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孟红 《党史纵览》2010,(2):19-23
徐大刚.1926年11月出生,他原来并不是搞摄影的专职摄影师,而是文字记者。1945年,19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山东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沪郊农民报等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以前当记者时曾搞过摄影,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何伟在安徽直接参与创建新四军淮南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安徽和全国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抗战初期,何伟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8年10月,受长江局派遣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来到安徽皖西立煌县(现金寨县)。他  相似文献   

7.
本刊曾经报道过的"收藏奇人"--张祖仁,是福州二中的一名体育老师。他在教书之余,醉心于收藏,被称为"红色收藏家"。他除了收藏有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文物外,秉着珍藏历史勿忘国耻之心,还收藏了不少抗战文物。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本刊记者又采访了他。在此,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藏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建省人大原副主任王直将军。这位已90高龄的抗战老兵,仍不减当年的抗日风采。他十分高兴地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纪念胜利,永远不要忘记那段伟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一幅珍贵的照片,讲述着周恩来的故事 1939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确定新四军战略方针,促进全民抗战工作,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派,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从重庆出发,辗转来到安徽歙县岩寺--原新四军军部.周恩来在岩寺活动一天后,由新四军军长叶挺陪同,来到黄山.在黄山期间,周恩来看望了在疗养所养伤的新四军战士.当他途经小补桥时,叶挺军长为周恩来摄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一些与抗战有关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着抗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歪曲历史的言论,极易在社会上造成误导。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请他就如何定位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热点话题,进行全面深入、正本清源的阐述,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客观公正地看待那一段重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他在来中国前,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召见。罗斯福授权他与中共领导人接触,以更多地了解中共敌后抗战情况,回来后向他报告。罗斯福还交给这名记者一份《世界航空图》,要记者代他转送给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这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后,要求单独会见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罗斯福赠送的地图。  相似文献   

12.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的关心指导下,范长江、夏衍、恽逸群、徐迈进、陈同生等文化新闻界人士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团结广大青年记者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青记担负着见证传播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神圣使命,其成员始终活跃在抗战最前线,被誉为"手无寸铁兵  相似文献   

13.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名记者、出版人、文化学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天津。1931年任《京津泰晤士报》记者。1937年任美国联合通讯社记者。1939年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战期间,他积极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洋面孔,身穿印有"镰刀与锤头"的T恤,头戴写着"抗战老兵"的帽子,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因为崇拜毛主席,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不远万里来到举目无亲的中国,在担任外教的同时,他还做了许多好事,被人们誉为"洋雷锋"。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潇湘友谊奖"。这个外国人就是湖南文理学院的外籍教师——詹姆斯·艾瑞·艾金顿(James Elroy Edginton)。今年3月,记者专程来到湖南常德,采访了詹姆斯和他的中国妻子李锡玉。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是周恩来题词最多的时期,约有90幅左右,其中留下手迹者在半数以上。周恩来在重庆的题词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30年代末40年代初,周恩来在重庆期间,经常到学校团体、工厂等基层单位,通过参加座谈会、做讲演,或参观、访问,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告抗战形势、分析战局,鼓励人们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讲话、参观之后,周恩来在不少场合还题词留念,为我们留下了多幅珍贵的手迹。1939年1月7日,周恩来在一场空袭之后,仍应邀到重庆联立中学作报告,讲述八路军敌后抗战形势。报告结束后,他为该校二年级学生侯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太行山老区左权县(原辽县)迎宾馆大厅的东墙上,有一幅巨型风光照片"将军远望"。照片的主体部分是矗立在太行群峰中的一座峭壁山峰,右侧靠下叠放着一张彭德怀手扶望远镜指挥千军万马抗战杀敌的照片。说其神奇,是因为照片中的山峰和指挥抗战的"彭大将军"极为相似;此峰位于山西省左权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认亲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浙江绍兴人。抗战胜利后,他还向美国记者李勃曼解释为什么自己的籍贯是绍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是浙江绍兴人。”  相似文献   

18.
楚汉 《党史文汇》2002,(6):19-21
2002年4月15日是蔡廷锴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蔡将军的英名早已伴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而永垂史册,令人景仰。但淞沪抗战时期中外记者的战地采访,却恐怕鲜为人知。让我们走进历史,从名记者眼中寻找当年的蔡廷锴将军。令人信赖而又自信的中国领将斯诺先生是第一位采访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外国记者,以后又数次采访了蔡将军。1932年1月29日,即双方开战第二天,斯诺就在一位姓何的上海记者陪同下,来到上海真茹范庄郊区那间简陋的小茅屋———第19路军指挥所,采访了蔡廷锴将军。斯诺这样写下了他对蔡将军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缅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上将逝世三年的日子里,江苏省海安县退伍军人赵保群心情沉重地翻阅老将军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他触景生情,止不住泪水涟涟.近日,他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省委老干局大院内,本刊记者采访了93 9高龄的抗战老兵、原国防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王培臣。他回忆起那些烽火岁月,仍忍不住激动。讲得兴起时,或做轻扣机枪状,或做大刀杀敌状,慷慨激昂之色,不减从前。让我们对他当年奋勇杀敌的飒爽英姿生出无限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