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孔子关于“不重不威”的思想 ,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人的发展关键是自我发展 ,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就功业。如何努力呢 ?孔子指出了三条途径 :其一要忠信 ;其二要向朋友学习 ;其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孔子在强调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外 ,也不排除环境等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3.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4.
胡舒 《各界》2007,(6):9-10
该文不欲探讨《论语》中治国治世这方面的论述,而是力求围绕人之“仁”,从人心最初开始,寻找孔子论“仁”的思路,即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逻辑和推演方法,从而获得对今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6.
闻斯行诸?     
【原文】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仲由,字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求,字子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赤,字子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迟之。”(选自《论语·先进篇)、) 【译文】子路问孔子:“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身边,怎么能一听到就擅自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起来。”公西华问道:“仲由问您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这样’;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  相似文献   

7.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  相似文献   

8.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9.
卞康 《学理论》2009,(17):177-178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犯上作乱、“放于利而行”的人都是“喻于利”的小人,需要付与献身精神“喻于义”的君子占据统治地位以制服他们,从而达到恢复周礼的目标。孔子关于社会需要担当道义的精英和大多数人由自身利益出发走向道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11.
当领导应该,也必须多做好 事。但做好事也有原则问题、 分寸问题、方法问题,怎样把好事做好,我以为需要掌握以下“心诀”:一、要处理好做大好事与小好事的关系。群众利益无小事,此话固然不错,但实际上好事还是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从前,溱洧河上无桥,百姓靠淌水过河,郑国有个官员叫子产的看到后,就派人用他坐的车送百姓过河,应该说子产能做到这一点很不易,可孟子却批评他“惠而不知为政”,认为如果他能利用自己为官的身份在河上修座便桥,岂不更有利,“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当领导的做好事,关键是把…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笔者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来调节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度”的哲学。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中庸注》);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论语补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至德”的“德”,乃全德之名,包括诸德,实与“仁”同义;而其所以为“至”,乃是“至宜”、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决非指顶点、极端,也不是折中、平均。这样,作为“至德”的“中庸”,就是内在的“仁”及其表现形式、“仁之方”。把“中”理解为“中和”,就成为一个表示立体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求横向的不左、不右、不高、不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画家则把梦印到画上。“南人北归、见虞山如见眷属。”这是青年画家王荣强(南溪)的老乡张岱的话,说的是石头再冷漠也挡不住人的深情所钟。思之思之、寤寐求之,这就成了各人画上的面目。 荣强说他喜欢龚半干,我看不象。画不象别人有啥不好?省得经受敲掉膝盖骨、成天趴在龚贤灵位下面讨生活的苦刑了。  相似文献   

15.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这句话使孔子落下了一个歧视妇女的罪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据可查的资料,可以说明孔子与妇女的关系和他对妇女的态度。他认识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颜征在。颜征在是颜襄的三女儿,贤惠美丽。她刚刚14岁,63岁的叔粱纥来求婚。婚后一年生了孔子,颇受叔粱纥的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的妒忌与歧视,也受世人非议,说成“野合”。孔子3岁时叔粱纥病逝,竟然不让颜征在知道墓地在什么地方。她带孔子和孟皮(二娘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18.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6,(6):141-145
所谓“元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的规律,即主观与规律之间的一种关系及其运行趋势。也就是“广义元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和获得“元规律”呢?途径和来源之一恐怕是对已知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其客观前提和逻辑前提是已知规律对未知规律必须具有信息相关性或全息性(即“参考价值”),否则已知规律就不可能具有元规律性。从部分之“是”与整体之“是”、已知之“是”与未知之“是”、微观之“是”与宏观之“是”的全息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也是“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20.
为政之道是什么?孔子在《论 语》中所述;“政者,正也。” 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正”字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用人上正派公道。 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当前“三讲”教育的重要课题。人用得好,干部就能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两个文明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人用得不好,干部的积极性就受到压抑,两个文明建设事业就难以推进。三国时诸葛亮曾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