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监狱场论     
运动中的物质在时空上呈场性状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着物质统一性。监狱也是一个物质体系,是一个场性的构造,从时代性、空间性、动态性、矛盾性的结构上,具有场性性状。在能与能、力与力、势与势的矛盾运动中,体现着监狱场的运动机制,并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异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倾向:一是由“以俄为师”心理定式导致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由“文化决定论”和“文化对立论”引发的否定一切、简单对立的思维倾向;三是由于“现实的需要”而把“需要的理论”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指出和分析这些不利倾向,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警醒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原则对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指导,能够填补法律规则或法律条文的空白和不足.不同国家或社会制度的法治原则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法律至上原则、司法公正原则、人权原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坚持的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党性原则等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政策性法治原则.和谐原则、科学原则,以及科学、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原则,党的领导、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法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是由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共同组成的.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些法治原则的统一,但是,它们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对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坚持法治原则,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完善民主机制、保持司法独立,如何在坚持民主原则的同时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如何在制度上进一步监督和制约公权力.  相似文献   

4.
一、与时俱进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意识对时空中运动着物质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而意识是对运动着物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需求,只要事物存在,运动是必然的。在“形态之动”中,“动”便是起因,是事物变化的开端;“形态”便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体现,是变化的累积存在结果。没有了“动”,就没有了变化,就没有了千奇百怪的物质“形态”;反之,“动”又是由这些变化的存在而得到维持的。因此,我们解释“形态之动”,需从“形态”和“动”两个基本基本问题的内涵进行理解。一、形态”释义与“形态”的美。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就需要分别理解“形”和“态”的概念。何谓“形”?“形”是事…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的事物是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过渡、互相转化的。毛泽东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对立物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辩证法的这些原理,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呢?应该说,是适用的。且看列宁的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对立 ,是它们各自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思潮及其所反映的特定的个人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对立 ,因而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侵犯性和自卫性。从文化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文化都是处于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之上的现实的人 ,在其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各种建构过程的产物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你死我活的静止关系 ,而是前后递进、不断相互吸收和取长补短的生成发展关系。这种对于文化发展的辩证运动的理论视角 ,有利于我们扬弃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对立 ,为全球化环境下的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面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起的新社会运动风潮,马克思主义模型在诠释这些社会运动的发展时遇到了不少难题.马克思认为,人类全部的历史可以被描述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被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劳资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冲突.  相似文献   

9.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基于这一道理,宇宙间无疑存在着由各种信息构成的不同质的信息场.在阶级社会,无疑存在着由各种犯罪信息构成的犯罪信息场.这种信息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于犯罪者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动态运动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虽然都具有隐形的特点,但它却是沿着犯罪现象特定的轨迹和导向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因而也是可知的.刑事侦查部门,如果在认识犯罪信息场全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加强场强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对犯罪信息场高度的综合优势进行处理、筛选、加工、传递和利用,就能选择最佳、最快的侦查途径,提高破案率和破案质量.故笔者现就犯罪信息场的构成规律及其如何利用等问题,试谈一管之见.一、犯罪信息场构成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运动四周年到来之际,关注青年、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都在思考着:怎样才是对这个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的最好的纪念?8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弘扬五四精神,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的纪念。一、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与五四精神的实质五四运动既是一切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场文化革命运动。站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高度(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11.
<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布莱克的一部诗歌合集,这部合集可谓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河之作.诗人在诗中用他"魔鬼般的智慧"给我们描述了人类两种对立的灵魂状态,即天真状态和经验状态.布莱克所描绘的这个辩证统一的状态直至今日对我们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李少军先生在新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中认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着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情况。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总结,这些方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哲学层次,第二个是学科层次,第三个是具体方法的层次。他指出,哲学层次的方法涉及的是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ontology)是源于古希腊的一种说法,指研究“存在”的学问。这里的“存在”(being),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是一个意思,它是指事物的看不见的本原。在哲学史上,有关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观念的对立,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3.
在培根的机械唯物论哲学中,存在多方面的辩证法因素。他不仅提出物质守恒的原则,认为存在某种充满物质的极微的无重之物——元精,还提出有重之分子可以转化为无重之元精的观点。培根对物质运动形式所做分类中的有些形式,如:相契、出轨、跨界和王权等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对立、偶然、中介和层次控制的辩证法或复杂性思想。他所提出的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四种假相"说更是明确看到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级中介的复杂性情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认识和把握侦查运动是提高侦查效率的前提和基础;2,弄清楚构成侦查运动的各种联系是认识和把握侦查运动的主要途径;3,侦查运动中的三元关系(即侦查主体、人民群众以及犯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探讨整个问题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文化转型阶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对自己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反思.首先是实用技术的反思.从鸦片战争,中经1861年开始的洋务自强运动,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是"经世致用"观念复活,富国强兵呼声高昂,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方文明,而觉得有必要于此舍己从人的时期.接着是政治制度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侦查取证是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收集、固定和提取刑事证据的行为,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辅警职责权限不明、缺乏专业的电子取证人员、现场勘查质量不佳、"口供中心主义"依然存在、缺乏完备的实物证据搜集程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了冤假错案的发生。研究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践行"审判中心主义"、提高电子取证能力、提升现场勘查专业水平、掌握必要的审讯技巧、加强取证监督机制建设,这将有利于提高侦查机关的取证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7.
1951年5月,毛泽东发动的清理中、内层运动,是一场旨在清除党政军机关内部反革命分子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的发动是一系列历史合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镇反政策是其思想基础,各地党政军机关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其现实依据,而黄祖炎事件则是这场运动的导火索。毛泽东发动的清理中、内层运动。既是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内自身纯洁性建设史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具体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正确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就要科学地分析矛盾和正确地解决矛盾。同样,新时期警察建设作为一个基于社会发展的有规律的统一的运动发展过程,也充满着诸多矛盾关系。正确分析和把握这些矛盾关系,对于科学地选择制定战略对策,积极推进警察建  相似文献   

19.
近期,台湾地区发生了反对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生运动",引起了两岸的高度关注。从学生运动的历史地位、性质、目标路径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台湾"太阳花学运"和巴黎"5月风暴学运"的不同特点,"太阳花学运"是一场恶质化的学生运动。从学生运动的表现形式、结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台湾"野百合学运"、"新野百合学运"、"白衫军学运"和"太阳花学运"的做法,催生"公民组合"已成为台湾学生运动的新走向。面对潮起潮落的台湾学生运动,要做到冷静观察常态化的学运,期待学运的价值观回归,将和平发展"红利"惠及青年,辩证客观地认识学运,变学运危机为转机。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形态大致有类似的几种表述方式,认为是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或内乱,是全民式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是错误的政治运动等等。从“文化大革命”的参与主体,运动形态的表现特征及运动的扩大化、政治化等方面客观地考察“文化大革命”,准确地讲应该是一场政治扩大化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