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十 《廉政瞭望》2013,(10):55-55
魏征幼时时乖运蹇。他出身河北巨鹿魏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时,北齐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为家贫,魏征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  相似文献   

2.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3.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4.
初冬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面对土墙泥顶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重温毛泽东当年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不由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在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是在进京赶考,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明史》上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同甘苦”。由…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6):88-88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相似文献   

6.
据我们查阅资料,最早将“七一”定为党的生日来纪念的是毛泽东同志的文章。 1938年 5月 26日至 6月 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论持久战》时提出:“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又正当抗战的一周年。”不过,在 1938年时,除了毛泽东同志外,其他同志在撰文纪念党诞生十七周年时,还都没有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来纪念。例如,洛甫 (张闻天 )同志在 1938年 8月 1日的《新华日报》上,为纪念党诞生十七周年发表的文章里,只提到党成立于 1921年而未写明成立的具体日期。又如,吴克坚同志也在《…  相似文献   

7.
张建国 《河北党风》2003,(11):24-25
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号召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特别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江泽民同志在讲学习时经常讲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指出,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他指出:“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讲究思想方法,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与工作中的片面性。”对于学习哲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  相似文献   

9.
阿计 《党风建设》2000,(2):12-14
数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面对千千万万年轻鲜亮的生命,发自肺腑地喊出:“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0.
《党建》1994,(7)
领导应多些“我来看你”刘克利1938年,毛泽东同志读了艾思奇同志《哲学与生活》一书,认为写得很好,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欲提出商榷。于是便写信并亲自登门造访。他在信末写道:“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我来看你”,这句话朴朴实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12,(9):35-35
任弼时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在我党历史上丰功卓著。在世时,任弼时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和“党内的妈妈”。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物换星移,岁月流逝,几十年光阴匆匆而过,但毛泽东同志早年指出的“本领恐慌”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君不见,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之际,总有一些同志惶惶不安、如坐针毡,不是因找不到岗位捧不上饭碗,而是为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知识、本领而恐慌。即使在平时工作中,一些机关干部也时常有种恐慌感。比如,面对WTO新的运行规则,有些同志发怵,怵的是缺乏这类新知识、新本领;新的办公设备购买回来后,一些同志既喜又怕,…  相似文献   

14.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第五、六期合刊发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及各地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的手迹。以此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学雷锋活动的热潮.至今已经整整50周年。  相似文献   

15.
要想“做官”必先“做人”钱加绪"做官"与"做人"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做得"好人",才能做得"好官";连"人"都没有做成,还做得了什么好官!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什么人?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像白求恩同志做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相似文献   

16.
《广东党史》2011,(2):55-55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也有人认为是195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最后一条:“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其实,都不对。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17.
叶文益 《共产党人》2004,(10):52-54
1961年3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负责人和所属省、市、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南三区”会议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讨论和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讲话。在谈到农村公共食堂问题时,毛泽东说:“广东有个大队党支部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毛泽东认为广东“这个同志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伙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运筹帷幄,亲自指挥三大战 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打垮了国民党蒋介 石的八百万军队。新中国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党中央将要向京城转移了。 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 这时,毛泽东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锐目光,及时而严肃地向身边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进城以后干什么?他谆谆告诫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要教育战士,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北平已…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两手抓”的哲学思想李铭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两手抓”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  相似文献   

20.
且看两则故事:第一则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李世民。魏征就此进言:"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否则不能打动人心。言辞激切即近似毁谤,陛下应该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纳其意见,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第二则是关于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准备与曹操开战进攻官渡,其手下谋士田丰衡量优劣后提出反对意见,袁绍非但不听,还在出战前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