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与责任是“一把手”权力结构的基本要素,监督是“一把手”权力规制的理论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法规制度、监督方式、监督体系建设的“一把手”权力规制有效性不断增强,然而实践中“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观念意识、制度体系、监督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其根源是一定程度的权责失衡所导致的权力运行失范。基于权责对等原则,加强“一把手”监督应坚持廉洁用权与责任追究相统一、正向激励与制度规约相结合、上级监督与同级监督相协同、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联动、法治宣传与文化塑造相融合,着力建构完善的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从而实现“一把手”权力规制的科学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乃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我们必须力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必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体系;必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切实加强党的权力监督、坚决防止权力腐败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解决党的权力监督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权力监督,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完善权力监督领导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实现权力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递延权力是一个新动向,它是以某一种公共权力中延伸出的领导干部身边的人的一种不具有实质性、不具有合法性的附庸权力.它在社会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实质都是公共权力的异化.要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权力递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权力问责机制,加强问责制度建设对于防止公共权力异化、预防权力递延.实现公共权力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艳红  陈建辉 《求实》2007,2(2):72-74
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权力错位必然导致腐败,而权力错位的产生有着思想、文化、体制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遏制腐败,就必须有效地防止权力错位的发生,转变官本位思想,确立执政为民的公共文化理念;在权力获得方式、行使手段、行使目的等方面都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树立公正理念;加强和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7,(5)
<正>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力,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和公民民主权利影响深刻的一种权力。在法治底线思维下,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规范行政权力的健康有序运行,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一、依据法治权责底线厘清行政权力边界全面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法治化,就是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治化,使行政权力于法以据、依法  相似文献   

7.
略论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计生 《求实》2004,1(6):86-88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现行的权力运行过程中 ,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如权力高度集中、人大的监督不力等等。针对这种缺陷和不足必须从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①以制度建设为中心 ,使权力的监督制约制度化、规范化 ;②从严治党 ,加强党内监督 ;③完善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政治权力具有普遍的被非公共运用倾向,因此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它构成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核心。权力制约的目的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实现,主要有权力主体的道德自律,权力的外在制度制约和实现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只有将公共权力置于一个有效制约的体制下才不至于使掌权者因滥用权力而导致民主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政治权力具有普遍的被非公共运用倾向,因此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它构成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核心.权力制约的目的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实现,主要有权力主体的道德自律,权力的外在制度制约和实现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只有将公共权力置于一个有效制约的体制下才不至于使掌权者因滥用权力而导致民主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媒体舆论监督是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社会监督的重要职责,加强和完善媒体舆论监督对于遏制腐败、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