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1987年8月,北京社科院哲学所组织在京专家学者在北戴河举办了十个专题的“当代哲学、文化学”讲座。现将其中三个专题的内容整理介绍如下: 庞朴: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持续数年的“文化热”,在1986年达到了它的高潮之后,今年开始冷落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专就学术而言,无论是文化学的一般理论,还是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或者东西方文化之比较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有质量的探讨。当前的文化研究虽不再有“热”的背景,却在总体上更深邃、更成熟。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是对人类文化领域进行批判反思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它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路径既包括对文化学理论的批判反思,也包括对人类现实性文化活动的哲学思辨。因此,开展文化哲学研究,既可为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也可为规范人类现实性文化活动提供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3.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国内学界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与文化哲学理论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文化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文化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问题、文化哲学与哲学理解范式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对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文化转型、文化模式提供方法论问题、对文化哲学理论特性的定位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进一步的梳理和厘清.从而使当下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面临一定的困境.文化哲学研究的学理困境表现在缺乏西方哲学史根据支撑和自身的理论建构,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关系困境表现在以马克思哲学为标准去衡量文化哲学的合法性和用一种尚未获得合法性的文化哲学去解读马克思哲学特征,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困境表现在文化哲学基本原则如何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而变成一般性的方法论,文化哲学在回答现实问题时如何摆脱民族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而有说服力和公信力.从而真正确立文化哲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宗教和比较宗教学研究,结合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的宗教学理论,认为宗教是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宗教是代表不同文化类型的特殊符号系统,宗教和比较宗教学正是通过对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研究,探询宗教的本质及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进而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一、跨文化研究的界定在西方,文化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成型于20世纪前期,鼎盛于20世纪中叶。中国的文化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之后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学者中一直颇有规模地发展,在对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文化研究高潮。文化学研究在早期主要是关于原始部落文化的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后逐渐发展形成文化哲学、普通文化学、文化史学、比较文化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生态学、文化心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并成为当代人文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在文化学研究中,形成了文化进化论、文化播化论、文化历史论、文化功能论、文…  相似文献   

6.
国外学者一般以科学哲学为范例研究经济哲学问题,近年来国内关于经济哲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主张。本文通过科学哲学与科学和经济哲学与经济学二者关系的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同于科学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也与科学哲学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就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8.
常欣 《人民论坛》2011,(9):206-207
就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表现为两种理论形态,即作为文化学元理论的文化哲学和作为以"文化本身"的追问为本体的文化哲学.前者作为各种"在场"文化理论的哲学反思,能够给出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但对"文化本身"的追问却无能为力.对"文化本身"的追问表现了对文化反思的现象学理论态度,实现了文化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转身"和范式转换.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要求我们摆脱各种在场文化理论和概念的束缚,让"文化本身"这一"现象学原点"通过"现象学还原"凸显出来,让文化本身作为存在本身的发生之域、存在真理的发生之域、存在历史的发生之域、存在的现身之域.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通过"现象学还原"实现了面向文化本身的范式转换,通过"文化本身"的追问来理解存在的现象学发生.  相似文献   

10.
规则哲学     
规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不同领域、行业或者是学科的众多研究者对具体的规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作为整体存在的规则,哲学应当并且可以对其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的条件,同时这种研究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以哲学角度对规则进行分析要做到全面、科学和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规则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逻辑相对主义是指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但同样正确的逻辑推理规则.人类学与心理学关于不同民族的逻辑思维方式的研究构成了对逻辑相对主义的经验探索;在哲学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以及逻辑的可修正性研究构成了逻辑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但逻辑相对主义问题需要得到重新的审视:逻辑的研究对象、应用范围与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黄有东 《理论月刊》2010,(7):130-134
黄文山与陈序经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领军人物。相比而言,一方面,黄文山与陈序经的文化学建设有极大的相通性,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学理意识与学科意识,积极倡导文化学,极力主张文化学应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他们自己比较完备的文化学理论体系,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贡献最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观、哲学观,以及人生境遇的不同,黄文山与陈序经所建设的文化学体系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周旭  郑伯红 《求索》2010,(3):123-124,138
从“文化”与“哲学”的概念嫁接,就体现出文化哲学的独特学科定位。文化哲学是一种“上下求索”的哲学,它是从哲学形而上的价值理想预设出发,去审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景况和文化境遇,从中探求人们的生存本性、行为根据、存在价值、生活意义乃至前途命运,去求解人的现实文化实践背后的人文精神,并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样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律文化产生不同的法律或者法律行为并进一步影响社会或者法律文化的发展。民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中西方民法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民法文化的不同,以期为创建发达的中国民法文化有所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正确的观点它的逆命题或推论不一定正确,有些概念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但却有其不同的内涵。然而,学生往往不善于从“顺”、“逆”或者通过“比较”等方式去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经常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和知识上的错误。下面就摘出学习哲学常识应注意弄清楚的90个“不等式”。1.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2.世界观≠哲学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人类智慧5.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6.社会是客观的≠人类面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7.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17.
胡适以“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精华联结起来”作为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根本宗旨,奠定了中国近80年来以西方哲学史的观点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其主要贡献是在发掘中国哲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成就,使之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接轨方面.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对于以西释中的过于倚重,使他亦不免作出某些牵强附会的臆说.  相似文献   

18.
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一条从另外一个角度发展斯密和李嘉图经济哲学方法的道路。这是一条把经济学从社会历史中拉出来,置放回狭义的经济学中去的道路。从哲学方法上讲,实际上就是回到了重商主义专注于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学思路上。本文从社会性、历史性两个方面把萨伊的经济哲学方法和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做了比较。萨伊的经验的抽象哲学方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辨证的社会历史的哲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展示了马克思哲学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正式开始哲学之旅之前,我们需要运用一些鲜活的材料才能增强其说服力。在哲学教学中,我选择了以下一组材料,分别从哲学对人生、社会的发展、思维或者认识影响这些不同的角度去说明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一、一个伟人物:毛泽东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前夕,尼克松来到中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尼克松直言要和毛主席谈论台湾问题,毛主席却推托说,台湾问题上我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