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闽东党史界对福安中心县委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领导人有两种意见。其一:福安中心县委成立于一九三一年八月,步兜里郑眠石姑母家(其实郑眠石姑母家在城关东门,步兜里为郑的老家——笔者注),书记马立峰。其主要依据是任铁锋同志1959年4月29日《介绍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情况》(见⑨)和叶飞1982年12月18日《二战时期闽东党组织概括》(见③).其二:福安中心县委成立于一九三二年十、十  相似文献   

2.
宁德地区党史征编委和宁德地区党史研究分会联合举办的“闽东党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在福安宁德地委党校召开,二十七日结束。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福州地区的连江、罗源的党史工作者,有来自本地区的党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三十三名。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为什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的革命转入低潮时而闽东地区的革命却进入高潮?与会代表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闽东革命进入高潮的时间和标志;(二)闽东苏区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三)闽东革命进入高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创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但长期以来对闽东革命根据地的研究相对滞后,在许多重大史实上还存在较大争议。如关于闽东苏区红色政权的建立时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史学界在出版的书刊资料中都表述为:"1934年2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全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今特撰文就闽东苏维埃政府若干史实做一分析,敬请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12,(20):14-16
1994年11月10日,宁德地委、行署在闽东革命的中心——福安城关隆重举行闽东苏区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期间,曾经在闽东这块红土地上战斗过的革命前辈叶飞、曹志、范式人等老同志重返柏柱洋看望老区人民。  相似文献   

5.
1933年底,闽东革命发展迅猛。闽东地方党组织利用“闽变”这一有利时机,领导了全区性武装暴动。从此,闽东苏区进入鼎盛时期。在那火红的年代里,闽东妇女为建设苏区、保卫苏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闽东妇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一)1929年春,红四军入闽,极大地推动了福建革命斗争。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福安、连江两县相继成立了县委。县委一成立,就把妇女运动  相似文献   

6.
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霞鼎中心县委(后演变为霞鼎办事处)在霞浦、柘洋(今柘荣县)、福鼎、福安、泰顺边界建立的霞鼎根据地(下辖霞鼎、福霞、安福、霞鼎泰四县),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4县共有16个区,人口近15万人。在霞浦境内的革命活动地区有1194村,基本群众19655户,62666人。为闽东游击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在反“围剿”斗争中保存和发展了党的组织。1934年10月敌人大举向闽东苏区进攻。闽东苏区大部沦陷。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霞鼎县委书记许旺率县、区干部和游击队主动撤到霞浦、柘洋、福鼎边界的大湾、步竹、马兰溪、恒河、上泥一带,坚  相似文献   

7.
中央红军长征不久,敌人即抽调大批兵力,向赣东北、闽北、闽东各红色根据地大举“清剿”。闽东苏区邻近福州,更是首当其冲。当时压向闽东苏区的敌人有8个师,加上地方保安队和民团,约有10万人。1935年1月,敌人分4路向闽东苏区进行“围剿”,这是闽东  相似文献   

8.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时建立起来的。它以福安、连江为中心,包括福安、福鼎、宁德、寿宁、霞浦、柘荣、周宁、屏南、古田、连江、罗源等县的广大地区,形成于一九三四年二月。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许多老同志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根据地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及南方各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作出了贡献,又为华东地区的抗日战争准备了力量。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清明期间开展学习、纪念革命烈士的活动,由中共福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福安英烈传》第一辑已于清明前夕内部出版发行。福安是闽东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福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涌现出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福安党史资料》1986年第13期刊载苏翔华文章《试述闽东临时特委成立的主要因素》。苏文认为,1934年6月成立的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是闽东党组织经受长期斗争锻炼、趋于成熟的标志。其主要因素是:一、闽东地区党组织在长期斗争中,不仅正确地  相似文献   

11.
初夏的福安,山青水秀。这座新兴的老区城市,今天迎来了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应福安市委、市府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年闽东革命领导人叶飞同志,回到了阔别34年的福安,看望老苏区的父老乡亲。连日来,笔者有幸参加接待工作,其间所见所闻,无不深切感受到革命老前辈对亲手开创的苏区的眷恋之情,和与老区群众的鱼水深情。深深的三鞠躬怀着对先行者和战友的无限缅怀之情。叶老此行的第一项活动便是拜竭闽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座落在市区的西北角。高高的纪念碑直刺  相似文献   

12.
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闽东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闽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的重大政治与文化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上,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以勤劳勇敢为基石,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以自强不息为动力,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铸就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为民谋利为目的,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闽东苏区形成于一九三四年二月,是“二战”时期最后建立的一块苏区。长期以来闽东地区在帝国主义的侵掠和封建军阀统治之下政治十分黑暗,经济上,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土豪劣绅的巧取豪夺,反动政府苛捐杂税的勒索,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特别是一九二○年后,封建军阀、土豪劣绅强迫闽东农民大面积种植鸦片,从中牟取暴利,“一九二二年仅福安县征收烟捐竟达十四万”,农民深受鸦片之苦。封建的  相似文献   

14.
吴光玲 《湘潮》2015,(1):66-6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强调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福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闽东苏区首府所在地,厚重的红土地文化是推动福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要推动思想观念深度融合,明确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推动全方位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先行启动福安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33年底至1934年上半年,福安成为闽东革命的中心。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共闽东特委、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儿童团、工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有10万农民分到了土地。闽东苏维埃政府先后下辖福霞、安德、安福、福寿、连江、霞鼎、宁德、罗源、周墩、霞鼎泰等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维埃政府、800多个乡维埃政府,鼎盛时期形成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并先后成立了闽东红带总会、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独立营等革命武装。  相似文献   

16.
闽东地区于1926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经过艰苦曲折斗争,1934年2月召开闽东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形成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闽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底,闽东苏区大部被敌人占领,在闽东特委领导下转入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西安事变”后,闽东特委根据全国形势的变化,遵照党中央有关指示精  相似文献   

17.
十、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闽东地处福建东北部,与浙江省南部接壤。是我省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一九二七年春,建立了中共古田县特别支部。一九二九年春,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马立峰、郭文焕、陈铁民、张志坚等在福州加入共产党后,于福安会馆成立了中共闽东小组。后陆续回闽东发展组织,在柏柱、穆阳、漳港等乡开展建党工作。在福安建立了党的小组。同年底中共福州市委派共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全国土地革命渐趋低潮,然而,闽东地区土地革命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高涨,福安、连江、罗源、宁德、周宁、霞浦、寿宁、柘荣、福鼎、古田、屏南等县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苏维埃区域,在苏区内,各级苏维埃政权星罗棋布,工农武装遍及各地,苏区百万人口中,五、六十万翻身农民得了土地。国民党反动派哀叹“闽东匪祸之深,实不下闽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2,(20):22-22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化步兵第58旅诞生于1932年9月14日福安地区的兰田暴动,是以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为源头,在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诸多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英雄部队。在80年的风雨历程中,这支部队先后参加大小战斗8700余次,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革命先烈,走出了110多位开国元勋和将领,涌现出以“杨根思连”等为代表的功臣荣誉单位240多个,以“特级英雄”杨根思等为代表的英模个人170多名。其光辉历史,是一幅血与火交织成的壮美的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20.
“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间、地点及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红军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苏区,具体在河南省的商南地区(今属安徽省金寨县佛堂坳),作者是1927年就参加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佛堂坳模范小学语文教师、共产党员罗银青。创作时间是1929年的农历八九月间。 可是,自197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把它说成是“江西民歌,焕之曲”以来,不断有人沿用这一说法。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于5月10日刊登红军歌曲时仍坚持这一说法。近日,虽有人发表文章予以纠正,但对其产生的时间及作者的提法仍与史实不符,对此,本文特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