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异化现象,目前腐败问题从行为主体上,从时间、空间、数量上正在向外发散弥漫,其特点是:1腐败行为主体由个体腐败发展为集体腐败。依腐败行为的实施主体,腐败可以划分为“个人腐败”、“集体腐败”,即“政府腐败”、“企事业单位腐败”。所谓集体腐败,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径。综观时下风行的这种集体腐败现象,其表现形式和数量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集体行贿,公礼之风盛行;集团截留,私设账外“小金库”;集体走私,明目…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的瘟疫——官员腐败,几乎波及世界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贪污受贿,导致政治腐败,民心浮动,经济停滞。因此,出于各种动机,各国都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展反腐败斗争。但对于什么是腐败,腐败的含义、性质、范围和标准是什么,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腐败的定义。何谓腐败?各国学者的回答不尽一致,主要有5种观点:(1) 腐败是指党政官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以政治和法律作交易,出卖政府和政党的政治利益的行为;(2) 腐败是指公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腐败,人们便想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却很少有人提到不认真履行职责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实际上不认真履行职责,其危害不亚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试论权力腐败与制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最危险的腐败。因为这种腐败发生的主体是各类管理机关和政府公职人员,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又是该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一个窗口无时不在透过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反映着我们党的形象。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因此,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树立一呼百应的威信,必须从消除腐败的源头制度抓起。一、权力腐败的表现滥用权力,是当今少数领导干部的一大通病。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症状:一是权力私有家天下,…  相似文献   

5.
徐明 《理论探讨》2004,(2):114-115
"灰色收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滋生地。少数政府官员利用特权大肆攫取"灰色收入",是导致腐败蔓延的一个直接原因。必须从现存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缺陷上来分析和认识腐败本质。腐败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对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当前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现实基础是不对称的反腐败的收益和成本。建议精简政府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削减公共权力,减少"灰色收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推进反腐败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看,可采取如下对策:削减公权,减少腐败产生的机会,降低监督和惩罚腐败的社会总成本;加强事前管理,提高腐败产生的风险成本;加大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提升腐败者的受惩成本;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提高腐败行为的心理成本。最后,要理顺监督体制,提高反腐败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什么? 腐败行为,是一种官场病,并且从官场传染到全社会。腐败现象,是某种内因的外化,又是某种外因的触发。腐败,是结局,也是过程;但还会不会是什么事态的开始? 对于“腐败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多少角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反腐败方略的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与反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反腐败活动存在着社会成本与收益,反腐败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寻求经济上的合理界限。从这一思路出发,文章重点对思想教育、社会运动、制度约束等反腐败方略进行了成本——收益比较,认为制度约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反腐败方略。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中国反腐败方略的设计原则,提出要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以薪养廉,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等方法,使政府官员不可能、不敢于、不必要、不愿意腐败。  相似文献   

9.
周文 《行政论坛》2006,(6):20-22
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政府再造的进程,各国政府也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能,从不同方面对本国政府进行了改造。民主行政理念作为一种政府运行方式也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民主行政也为官僚制行政日益突出的僵化、死板、腐败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有鉴于此,我国以民主行政为理论依据,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以建立服务型政府实践,更好地去丰富、实现民主行政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现代化的管理都离不开监督。行政,作为一种政府行使国家权力、从事组织管理的活动更是如此。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制约机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必须加以坚持。但问题是,近年来在转型期,尽管我们的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在防止和惩治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屡屡曝光的大案要案告诉人们,腐败问题尤其是行政腐败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当前仍处在腐败高发期。我们看到,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权力滥用和权力运行不规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部分政府官员和司法人员的腐败问题还相当严重,腐败分子还在产生,腐败形式呈多样化。同时,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制度主义中的制度性同形理论,通过对117个高校腐败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高校腐败最大的特征就是与政府腐败特点的一致性,无论是在腐败主体特征还是腐败行为特征方面都极为相似。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在强制性同形和模仿性同形机制作用下,高等教育场域中的高校与政府呈现组织性趋同现象,两者的组织结构、治理机制、监督漏洞、官场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同形性,两者都采取相对集权的治理结构,而监督制衡机制效果不彰,无法有效地约束和限制权力,从而使高校腐败特征与政府腐败特征表现一致。从这个特点上来说,高校现有的治理结构和权力机制并没有体现出高校应有的独特性,其权力的运行机制也不足以控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也是政府组织整合失灵的一种表现。纠正这种失灵表现的根本思路是对公共权力的(范围)限定、制约和监督,因此,如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从制度上、法律上防止、打击腐败,保证公务员廉洁行政,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文章在分析了一些较为普遍、典型的反腐廉政工作的建议、方案后,进一步重点探讨了通过加强公务员奖惩制度来规制腐败行为、促进廉洁行政的设想,指出任何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公务员队伍都离不开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并从奖惩机制自身的特点、功能与意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了在廉政建设中的措施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程凡 《学理论》2012,(19):57-58
政府信息公开是防治腐败必要而有效的措施,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的趋势,从权力运行、权力制约和权力主体等方面论证了政府信息公开对于防治腐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程海亮 《理论探讨》2007,2(6):105-110
腐败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存在和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腐败不除,将会严重威胁我党的执政地位、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并且必将影响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因此,惩治和遏制腐败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如何有效治理和遏制腐败?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权力制衡、人民监督是遏制腐败的三大利器。  相似文献   

15.
廓清政商关系中的腐败行为是我国廉政治理的重点,也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必然要求。政商腐败之所以难以治理,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扩散性、隐匿性、持续性等基本特性密切相关。从形成逻辑分析,经济体制转型所伴生的制度漏洞、人情社会的文化惯性、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丧失、权力制约监督体系的不健全等是政商腐败滋生蔓延的主要因素。治理政商腐败,除了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基础性工程之外,亟需在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利益冲突管理、受贿行贿一起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6.
政府规制改革是抑制腐败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政府规制一方面是克服市场缺陷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经济租金 ;分析了政府规制权力诱发腐败的机理 ;提出了有效防治腐败的政府规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亲缘腐败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扩张性、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扩张性是亲缘腐败的首要特征,即腐败多为一种"裂变式扩散"的蔓延形态,必须警惕"亲缘腐败"模式制度化所带来的极大危害。其次,亲缘腐败中的利益共同体由血亲、姻亲等关系黏合而成,所以通常具有强稳定性的组织形态。最后,由于亲缘腐败的扩张性和稳定性,腐败规模必会越来越大,所积累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可持续。从诱发因素来看,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诱发亲缘腐败的深层原因,官员职业角色的错位通常是其直接诱因。遏制亲缘腐败,就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对症下药,形成一套作风建设与家风建设双管齐下、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双向发力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一切社会的基本乱源之一。它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政治学角度讲,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正当地运用公共权力以获取个人的好处,通俗地说,就是以权谋私。从权力的直接性来讲,腐败现象离不开公共权力的存在和运作。腐败行为所使用的权力是公职所带来的权力,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由社会选举或国家任命的公职人员具体行使,腐败就是对这些权力的滥用,它破环了社会公平原则,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这是就当权者而言。就非当权者而言,腐败是对权力的不正当的利用,他们通过贿赂等手段达到影响或操纵公共权力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需求欲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政府官员既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还具有职业的政治属性,其需求欲望的产生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为天生的固有特性和社会的外部特性。腐败行为的最深刻根源在于人性需求欲望的驱动。因此,有效治理腐败也就必须从人性出发进行思考和探索,即,一要正确看待人性需求,让政府官员过正常人的生活;二要满足人性合理需求,让政府官员过体面的生活;三要用理性管束无限欲望,让政府官员过有节制的生活;四要用制度限制人性贪欲,让政府官员过有笼子的生活;五要加大权力寻租成本,让政府官员过有风险的生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20.
季燕霞 《理论探讨》2004,1(4):12-14
政府利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可能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强化政府权威,也可能是背离、侵蚀公共利益,削弱甚至丧失政府权威。当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时,就会为权力腐败提供恶性膨胀的空间,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负和博弈,破坏社会诚信,制约现代化进程。需要弘扬宪政精神,完善宪法制度,有效抑制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强化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