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转型期地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弱化的表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怀疑、政治冷漠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弱化的主要表征,它不仅折射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渐趋增强,而且对我党执政基础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地方政府唯有在未来的执政过程中建设一个高效廉洁、关注民生、诚信守责、民主法治的政府,有针对性地化解公众信任弱化危机,才能赢得并巩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可持续信任。  相似文献   

2.
政治怀疑、政治冷漠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弱化的主要表征,它不仅折射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渐趋增强,而且对我党执政基础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地方政府唯有在未来的执政过程中建设一个高效廉洁、关注民生、诚信守责、民主法治的政府,有针对性地化解公众信任弱化危机,才能赢得并巩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可持续信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时代条件,研究执政环境、执政基础及执政主体,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增强党的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4.
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当今世界各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重大进步,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政府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政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素质的必然要求。同时,它将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率政府和诚信政府,全面提高政府素质。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后指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成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对国家负责、对干部爱护的一种体现。地方党委、政府也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逐步积累经验,积极稳妥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稳步发展”。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力推动。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有效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情况的严格检查;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所在部门行使权利以及依法行政和全面履行工作职责的监督。因此,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和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建立,促使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理财,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我们一定要从对权力制约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更加有效地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孝春 《理论探讨》2003,3(6):23-25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力求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非典疫情的发生虽是一件坏事,是一场天灾人祸,使人们始料不及,但却是可以抵御和战胜的。非典正在检验、考验每一个中国人,也在检验、考验我们的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9.
《求知》2021,(9)
正历史深刻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一如既往保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因应形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和执政能力等各方面建设与时俱进、先进纯洁,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立足百年新起点,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已进入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新的关键战略期。越是关键越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意识的深刻自觉,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承担。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勿庸质疑,政府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政府负有更多的责任,政府能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赵坤 《学理论》2011,(31):17-18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并能长期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充分挖掘分析群众工作的时代涵义,并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手段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以期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持续巩固我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12.
建设责任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滨 《瞭望》2003,(22)
在抗击非典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经受了锻炼,也由此加速了向责任政府迈进的步伐。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认为,我们的政府在处理非典事件上责任性更强,方式、方法也更成熟、理性。比如对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非典患者“政府实行免费医疗救治”,说明了政府在认真行使自己的公共权力。比如“查处借非典之机的违法行为”,也说明了政府不再是只对“上级”或某一特殊群体负责,而是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出发,对人民群众负责。  相似文献   

13.
李靖  李思然 《理论探讨》2007,(3):140-142
在我国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反映了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政府之所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在于现代政府本身具有体现着公平与正义、理性与法治、自由与责任的行政精神,政…  相似文献   

14.
正确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党建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是对党的建设总揽全局的一个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牢牢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方向和任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包毅 《求知》2005,(6):12-14
世纪之交,党的执政环境呈现出更加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些重大变化,对于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进一步认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显荣 《学理论》2010,(12):38-40,126
执政能力是各级政府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衡量政府执政能力高低的指标。提高乡镇政府执政能力是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为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注重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理念,而当前影响乡镇政府执政能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文是从理论层面分析当前乡镇政府执政能力的现状,从乡镇政府执政能力现状入手,剖析了影响乡镇政府执政能力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冲突或危机无处不在,“危机”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1世纪,人类正处于经济和政渝一体化步向全球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文明间冲突使危机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必然产物。“9.11”、“非典”和“汶川地震”等事件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从政府到企业乃至个人,都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在中国出现后一直倍受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研究并建立危机处理系统来应对这一卫生突发事件。非典事件不仅对公众身体健康形成威胁,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危机事件的处理要依靠政府措施的同时还要依靠媒体公正、及时、全面的报道和公众对政府措施的支持和反馈。  相似文献   

19.
祝全永 《理论探讨》2005,(6):156-15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问题、社会结构转型期政治系统的调适问题以及传统的政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问题等都是现代政治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对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20.
后非典时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非典危机中我国政府启动了官员问责制,查处了许多防治非典不得力的干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问责制的启动成为我国战胜非典危机的转折点。那么非典过后如何让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真正使行政问责制的理念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本文试从我国现行的责任追究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出发,初探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真正实行所必须处理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来促成行政问责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