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2004,(36)
黄河来水持续偏枯,甚至出现断流,给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今年黄河的情况怎么样?本刊驻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六省区的记者分别发来报道。  相似文献   

2.
黄河沿岸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需“量水而行”已处于“资源性缺水”的黄河,难以背起正兴起于宁蒙黄河流域的巨型重化工业带。《瞭望新闻周刊》在黄河流域宁夏、内蒙古采访发现,西起银川东到呼和浩特不足800公里的黄河沿岸,正在崛起一个  相似文献   

3.
静与清     
黄河因水“黄”而得名。但在河南洛阳的小浪底,看到的黄河之水却是另一番景象:“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当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时,穿石过岩隙“盘涡毂转秦地雷”,裹沙掠黄土“奔流到海不复回”。当有条件暂时让其“休整”一下时,它,沉静下来,静水流深,使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此情此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言,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儿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但黄河之水也时常发怒,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伟大诗人在描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时,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根据史料记载,在建国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成灾时,北抵幽、冀,南达江、淮,一片汪洋,纵横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治黄工作的重视,使得黄河之水,岁岁安  相似文献   

6.
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普遍有早婚早育的习俗,高出生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比较艰巨。 用“地广人稀”来描绘和理解 青海是不确切的。虽然青海 省人口密度仅高于西藏,但其东部的海东地区、西宁市和环青海湖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占全省总面积 97%以上的广阔牧区草原、大漠戈壁才居住了全省3%的人口。 据青海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来厚琴介绍,青海省有着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城镇生一个、农村有计划有间隔地生育两个、牧区可以生三个的“一、二、三”政策)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7.
梁娟 《瞭望》2001,(Z1)
“在那遥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西部歌王王洛宾这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位草原上的好姑娘所在的青海省却显得那么地遥远。青藏高原粗犷的自然风光,神奇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如美丽羞涩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 西部大开发这股温柔的春风轻轻唤醒了沉寂了多年的青海高原。 青海是地处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省份,她有着东部发达地区所没有的原始的草原风光、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和藏传佛教等宗教信仰。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湖…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奔腾而下,流入甘、青边界时围绕巍巍积石山转了一个近乎U字形的大弯,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曲,甘南草原的玛曲县就在这个U字里。被黄河环绕的玛曲,虽然平均海拔3700多米,但地势辽阔,水草丰美,属于典型的亚高山草甸型草原,是我国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亮 《瞭望》2006,(43)
黄河治理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国人在为这些成就自豪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让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条母亲河的肌体健康。黄河之黄已难掩污染之重。权威部门的检查结果显示,目前黄河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为劣五类水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资源分配应重新洗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瞭望》2000,(2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当李自在一千多年前吟唱这千古名句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数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大河,如今已很难见到“奔腾到海”的气势磅礴的恢宏景象了。越来越频繁的断流,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不断困扰着她,也困扰着几乎整个黄河流域的人民─—今年遍袭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特大干旱,更使居住在这条“地上悬河”两岸的人们,在对黄河洪水仍然充满恐惧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担心:黄河水.还足以支撑全流域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  相似文献   

11.
党周  张进林 《侨园》2002,(3):40-4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孕育了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高原出现了持续性干旱天气,尤其是在黄河源头地区,连续多年的干旱正在带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天然草原加速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枯萎缩,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已无法在当地正常放牧,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过起“乞牧”生活,沦落成为大草原上的“生态难民”。两年前,记者曾到黄河源头地区采访,首次了解并接触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和出现“生态难民”的情况。去年秋末,当记者再次来到黄河源头地区时,看到这里的草原生态仍在加剧恶化,“生态难民”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黄河源头干流流经的玛多、达日等县,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无不对草原生态的急速恶化心存恐慌,明显透露出不安和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已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13.
李焕 《理论导刊》2021,(8):123-1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让者近期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牧区水利试点地区采访发现,这些地区开展以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畜草矛盾,缓解了天然草地资源衰退对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制约,而且促进了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小绿洲”与大生态 鄂尔多斯市分布着典型的荒漠草原,尽管连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不少草原有沦为沙漠之虞,但记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一首表达怀乡之情的流行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祖国江河千万条,长江长,黄河黄……”可是细一琢磨,长江长似乎还过得去,“黄河黄”难道也值得炫耀么?多少年来,孕育了灿烂华夏文化的黄河不也正因“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而使河床不断淤高,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么?  相似文献   

17.
华泉 《瞭望》1990,(23)
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是过去10多年到20多年前的事情。当时关于地处东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人们只知道有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这两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但它们所处的时间均不早于6000年前,其中进步程度较高的红山文化的“红顶钵”和一些彩陶纹饰(系指该文化早期的因素)与同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后岗一期文化十分接近,而后者则表现为对黄河中下游7000多年前文化遗存的一脉相承,因此,那时在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所做的种种推测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一种不无传统认识影响的观点:即认为象红山文化那样较早的新石器文化是由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的某种遗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始建于1958年,一期工程从青海省会西宁蜿蜒向西,攀过海拔高达3502米的日月山,沿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北畔侧身而过,穿过美丽的天峻草原,越过巍峨的关角山,进入广袤的柴达木盆地,经戈壁新城格尔木,最终到达昆仑山下的南山口,全线长846.9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之称。几十年来,这条钢铁大道象一条吉样的哈达将草原深处的德令哈、沙漠腹地的格尔木等几十个城镇与首都北京和祖国的内地紧紧相连,将青藏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工原料、原油、畜产品等物资运往内地,…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灾难似乎总是伴随着准河。浩浩荡荡的淮河水,在哺育两岸人民的同时,也给他们帶来无穷的灾害—— 1194年,南宋光宗扒开黄河大堤以淹金兵,黄河夺淮,恶水横流,浮尸不计其数; 1931年,淮河流域山洪暴发,吞没农田7700万亩,淹死75000人,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再次夺淮,淹死89万人,淮河流域5万多平方公里成为“无人区”; …… 就是这样,淮河褱着人民的血与泪流进了新中国的纪元。 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党和国家对这条大河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淮河水流过了40年的岁月,今天,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祖国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20.
《团结》2001,(2):6-6
治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件大事。建国伊始,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了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黄河水源不足,如能从长江引水济黄河就好了。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也是可以的。” 1953年春,毛泽东视察南方,起程前带了很多书,每到一地又从地方要一些书。那些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