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公积金投资企业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住房公积金难以有效保值增值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较少。企业债券作为中央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业发行的一种投资品种,其在安全性、收益性、价格波动性上的特点比较符合住房公积金投资运营的要求。将企业债券纳入住房公积金的投资组合范围将有助于提高住房公积金投资的收益率,也有利于分散住房公积金投资的风险。可以考虑将企业债券作为住房公积金投资的新的投资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将企业债券的投资权重限制在一定比例,以确保住房公积金资金的整体投资安全。  相似文献   

2.
彭涛 《瞭望》2007,(32)
QDⅡ正在成为我国金融投资“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将对我国金融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7月25日,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份保险机构的QDⅡ执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到2006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达1.97万亿元人民币,据此测算,将有近3000亿元人民币保险资金可以“出海”投资。  相似文献   

3.
袁元 《瞭望》2002,(31)
保险业最近的热门话题是《保险法》的修订,关注点在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能否在修改案中有新突破。而从迹象看,允许保险资金进一步投资股市,仍有不小难度。6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保险法修改案(草案)》,依旧保留了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袁元 《瞭望》2004,(44)
保险资金入市已获通行证,长期困扰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有望解决。但也不能乐观以为入市就能解决我国保险业目前面临的问题。要提升保险业发展层次,关键还在保险经营者自身。  相似文献   

5.
作为重要的直接融资手段,企业债券一度以其相对较小的风险和较高的利息率,受到中国投资者和企业的青睐。虽然没有股市和国债市场那般风光,但企业债券市场近年来扩容速度也很快。据保守估计,目前仅东北三省的发债企业就超过600家,债券余额近100亿元。勿庸置疑,债券融资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融资数量的增加难以掩盖企业债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个别企业由于信誉或财务原因,不能按期兑付债券,引起投资者不满,导致投资者对企业债券这种投资工具越来越谨慎,整个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6.
1990年至1992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轮接一轮的基本建设投资热潮.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同国内其他许多地方一样,陕西省向社会公开发行了数亿元企业债券.自前年以来,这些债券陆续进入兑付期,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持券人却被告知:因为发债企业效益不好,他们手中的债券将被延期兑付.这一“偿还难”的状况持续至今尚未圆满解决.企业债券怎么了?已经到期兑付的企业债券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自然引起持券人强烈不满.这些持券群众大都是工薪阶层,相当一部分是离退休人员.三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债券市场,但是由于企业债券的风险系数较高,企业债券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企业债券的风险类型,应从债券立法、证券监督管理及强化企业发债担保措施等方面实施对企业债券风险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减少审批环节;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建立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拉动GDP增长的三大马力(投资、消费、净出口)中,投资有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称,近年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年初政府预计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去年基础上增长10%左右,而上半年的统计数字已达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更高,刚刚公布的统计显示,1~8月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10.
企业债券 ,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发达国家 ,企业债券的每年发行量一般都大于公司股票的发行量 ,并且在二级市场上 ,交易活动也非常活跃 ,与股票平分秋色。而在我国 ,企业债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8年我国企业债券占GDP的比重只有 2 %左右 ,而美国、日本这一比重都在 15 %以上。这说明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很落后 ,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广阔。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提高直接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的股票融资一年高达数千亿元,而企业债券仅几百亿元,股票融资是企业债券融资的10倍以上;而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债券融资已超过股票融资的10倍。 现代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两条: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当前,我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却明显滞后。现阶段如果能推动国内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国内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央企的红利     
央企向国家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即俗称的“红利”,此前,国家对央企收缴范围有限,比率也较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远远低于预期,各界呼吁提高上缴国企红利比例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日前决定明年起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并扩大征收范围,按照2007年开展试点时确定的三类央企,第一类为资源型企业,如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征收比例从原来的10%上调到15%;第二类一般竞争性企业,如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征收比例从原来的5%上调至10%;第三类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从原来暂不上缴上调至5%。  相似文献   

13.
随着1月19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系列事关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被确定,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拐点即将来临。人们期许此次会议后,在政策性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设计、国有金融管理框架重构、企业债券市场建设、外汇投资管理等诸多领域,展开更为实质性的动作。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4,(33)
伴随我国长期缺电形成的严重“重发轻供不管用”倾向,造成电网和电源投资失衡,正制约着电力供应跨区能力的提高,影响着电源的及时送出,进而将严重影响到电力的总体供应能力。研究表明,要实现电网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投资应占行业投资的50%左右。但在我国,电网投资在行业固定投资中比例长  相似文献   

15.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是减少争议和优化政府投资绩效的前提。本文对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的界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对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界定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指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显然,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应综合考虑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的侧重点及投资的效率和公平性。从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的界定将会是一个不断调整和矫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需求约束是西部开发的“瓶颈”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强调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问题,“九五”计划将缩小地 区差距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同时,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投入中西部 的比例有明显增加,1993~1998年,国家预算资金投入中西部的比例由41.5%上升到51.5 %。尤其是西部,由于陆续开工了一些大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比例增长更快。1998年 ,中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主张,动用了两个1000亿元大规模增 加投资,其重点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1999年党和政…  相似文献   

17.
唐敏 《瞭望》2006,(33)
一向口无遮拦的某知名房地产商,针对“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下的住房占新增商品房总面积的70%”的国六条细则再次放言:“如果真是小户型达到一定比例,市场不好,发展商就不会去投资……而如果大家都不盖,房价也就上去了”。  相似文献   

18.
叶祝颐 《民主》2011,(2):52-52
财政部日前下发的《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从2011年起,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类型由原先的三类调整为四类,除两家粮棉储备的央企外,其余央企上交比例统一提高5%。国有金融企业未被纳入预算实施范围(2010年12月30日《中国证券报》)。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0,(37)
美国商务部近期发布的《2000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一些最新情况 1、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的总产出中约占8.3%,尽管这一比例仍然低,但信息技术产业自1995年以来已经在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中占将近 1/3。 2、不断下降的信息技术产品价格(如计算机价格1995年至1997年每年平均下降26%)和几年来持续经济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投资。1995年至1999年,对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实际商业投资增长一倍以上。 3、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研发投资的主要来源。1994年至…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2004年6月29日刊登记者专稿,采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刘国光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 我国以往的经济过热往往伴随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今年1月—5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仅为3.3%,有些商品如家电、手机等的价格还在下降。刘国光认为,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一般来说,投资需求中有相当比例会转化为消费需求,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这一比例约为40%。这就是说,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滞,投资膨胀引起生产资料需求膨胀,再引起消费资料需求膨胀,应会带动物价大幅上涨。这是过去的一条规律。但到目前为止,这条规律并没有发挥作用。 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商品价格也必然下降,如手机、家电、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