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性文化建构中的女性媒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求索》2005,(10):125-127
女性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它在成为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女性文化,这种文化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嘲笑和贬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新时期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风采,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5.
郭琪 《前沿》2011,(3):126-130
伴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在世界大范围内的开展,女性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女性话语也越来越有力量,但作为女性群体中一个长期被边缘化、贫困化的群体——第三世界女性,她们的话语权力却仍在遭受着沉重的压迫和剥削。本文旨在分析造成第三世界女性话语压抑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建构属于第三世界女性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是体现作家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一部作品,它一方面赞美了人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文化生态,创建文明、绿色生活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也谴责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出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是休戚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批评正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专业叙述陈规与社会经验分析之间往往出现扞格和错位;二是以事件批评和道德批评为特征的文化批评,无法做到深入地表,对一种贯穿性的"结构"的揭蔽;三是学术共同体的衰落乃至瓦解,导致文化批评无法抵抗具有强大结构性的社会观念与运行模式。文化批评应该转轨,即有必要从事件批评进入结构批评,从社会道德批评延伸至社会政治批评,在公共道德批评的现有土壤上发展出公民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8.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黎清群 《求索》2007,(3):184-185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体现了后殖民女性观和生态观。作品中关于少数族群女孩皮格特生存困境的书写揭露了殖民心理影响下的加拿大主流社会所存在的种族与性别歧视;关于潜鸟消亡的书写则反映出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所引发的生态困境,揭露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掠夺式开发。“潜鸟”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从后殖民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视角来阅读该作品,能加深读者的理解与欣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女性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构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一、崇尚女神。二、崇拜女性祖先。三、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四、追求真爱。五、以勤劳勇敢为美。从中可见畲族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独立意识的自觉。在中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回眸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对于今天女性文化的兴起无疑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既有向传统挑战的叛逆一面,又有与社会妥协的保守一面。本文分析了《简·爱》中的疯女人就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简·爱与疯女人这两个形象正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分裂的女性意识的体现,论文进一步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及其双重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孙中欣 《思想战线》2004,30(3):55-59
文献研究表明,对青少年越轨的理论解释往往忽视了对性别变量的考察。解释性别和越轨问题的文献非常有限。从20世纪初至今100多年的主要理论,阐述了主流理论中特质理论、社会化理论对女性越轨的解释,其中存在大量的社会性别歧视和偏见内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对社会性别变量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鸿 《思想战线》2005,31(5):78-8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在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态文化。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有非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塑造的是思想认识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但是却都反映了劳伦斯对于女性的思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出现在劳伦斯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推动对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政治文化 ,是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矛盾统一体。它既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 ,又包含了不少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的科学内容。我们既要批判、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 ,又要大胆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妇女与福利: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性人物、国家角色、市场作用、家庭功能、社会观念,以及女性主义者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介女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说明,妇女与福利是当代社会涉及面广和影响大的核心社会政策议题。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我们理解妇女与福利议题提供了独特和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县与最佳人文居住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宏 《桂海论丛》2005,21(4):89-91
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稀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它是旅游景点的文脉和文化源头。富于文化内涵的建筑和人居环境,会大大增强城市的文化魅力。人文居住环境建设要承传和升华历史文化,展示民族风貌、追求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公共空间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琼华 《思想战线》2005,31(5):72-77
作为重要媒介的公共空间在以山地民族为主的社区内主要以生态空间的形式出现,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在经历了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和现代社区建设三个时段的变化发展后,历史上“生态———宗教———政治”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已向“生态———宗教———生态”转化,且在最基层与国家的行政组织复合和互相渗透,新的公共空间的重构已经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