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海口市最偏远的村庄——琼山区大坡镇新瑞村委会云头村村头,放眼远眺,只见漫山遍野、村路两边、房前屋后,处处都是青翠欲滴的竹林,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每只竹筐旺季时可卖3至4元,每人每月挣上1000元,算是比较轻松的。”云头村里的竹器加工大户吴坤存笑着说。在他家的房里檐下、前庭后院全堆满刚砍下的竹子、已编织好的箩筐和正在加工中的半成品,去年他家靠编织竹筐就收入近3万元。云头村现有30多户,人口150人。该村种植竹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村民自古就有编织、加工竹器的传统。但该村大规…  相似文献   

2.
正沿着村里的小溪流一路前行,两旁青山竹林绵延,山涧溪流潺潺,竹林里不时传出欢笑声,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砍伐竹笋……这不是隐士所居的世外桃源,这是桂平市紫荆镇元安村的真实美景。有竹林必有好笋。在元安村界脚屯,村民林贵森正与邻居一起卖力地砍竹笋。不一会儿,地上已经垒起大大小小小山一般的鲜嫩竹笋堆,林贵森笑着说:"我现在每天卖竹笋有四五百块钱收入,我家有25亩竹林,今年竹笋的市场价格比去年高,  相似文献   

3.
唐崛 《今日海南》2006,(6):38-38
“村里群众育苗出售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时大家看到我培育橡胶苗卖给邻近的大丰农场和乡镇群众能赚钱,于是家家户户都学着培育橡胶苗。”琼中县黎母山镇梁飞仔村村民王昌标骄傲地说。梁飞仔村共41户210多人,人均水田面积不足1亩,村民多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与国营大丰农场相毗邻,上世纪80年代,该村家家户户开始种植橡胶,橡胶也就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但由于受土地限制,梁飞仔村橡胶面积无法扩大,农民增收受到了制约。1995年,时任村长的王昌标在自家的坡地上种上600多株橡胶苗,成为全村中率先培育橡胶苗的农户。“当时只是为了用于自…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我与一对叔侄种植130亩粉马蹄,现已交售近25万公斤到洲星马蹄合作社,实现产量1923公斤/亩,产值5384元/亩,按投资成本2000元/亩计,纯利润3384元/亩。村里的群众可从粉马蹄田间管理、挖收务工中收入900元/亩……"2月10日,钟山县公安镇梁屋村副主任梁彰有心里盘算着种植粉马蹄的收益,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2016年,钟山县建设粉马蹄种植基地2万亩,产量达3.8万吨,增加农业产值0.9亿元,加工产值1.4亿元。其中,洲星粉马蹄  相似文献   

5.
王秋侠 《乡音》2013,(10):26-26
涞水县吕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段克新,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他的名气源于人穷志不穷,矢志带领村民致富。吕家铺村位于涞水县西北部深山区,海拔600米以上。全村93户,276人,耕地385亩,有山场7700多亩,其中宜林面积近2300亩。以前,村里人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外出打工为主,而种植的玉米,因为是山坡地,无法灌溉,只能是"靠天收"。村里经济基础差,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相似文献   

6.
这里原来是穷山恶水的库区,良田受淹,荒山光秃,村民除了靠上级发给的每人每月24.5元的库区粮食补助款艰难度日外,别无他有。1998年新的村党支部班子产生后,不等不靠不要,不怨天尤人,带领村民以“咬定林果不放松,念好养鱼这本经,多种经营一起上”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群众从事多种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种植板栗2550亩,三月李2560亩,其中有果园10亩以上的农户17户,村里成立农民股份养殖公司,建有3个共3000亩的大型拦网库汊养鱼场,人人参股养鱼。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  相似文献   

7.
法律释疑     
2001年,趁316国道扩建之机,我们村的干部动员村民在公路两侧建房,搞所谓的开发“马路经济”。我们担心毁田建店不合法,他们却劝导村民说:“合法不合法不要你们担心,有村领导出面向上级政府报告。”于是,村里以每亩5000元的价格,买下11.72亩良田。岂知,村干部从每亩中扣下1600多元瓜分,尔后抛出6500元/间店面的价格倒卖给村民建房,并收取拆迁户每个门面2000元。 据统计,我们村倒卖良田建房收入达13.5万元,而补偿给村民只有4.4万元(且从中又克扣了9000元)。不管  相似文献   

8.
“如果没有张代表的带动和指导,我种植的4亩大棚早熟蔬菜怎么也赚不到3万元。”近日,说起今年的收入,岑巩县大有乡腊恰贩村村民张以善高兴地说,州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腊恰贩村党支部书记张能贵在大旱之年,组织30余户群众发展大棚早熟蔬菜近200亩,并达成了与黔东戒毒所长期供菜协议,年创产值150万元,使普通土变成“万元土”,他被群众誉为“履职潮人”。  相似文献   

9.
解读武家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孔祥顺  左年生 《群众》2006,(5):24-27
麦苗拔节、菜花绽放的季节,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到了高淳县武家嘴村,当他看到村里成片的欧式别墅、村民家中高档的家电,听到村里家产过百万的家庭已逾7成、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5万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500万元时,称赞武家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在南京形  相似文献   

10.
我在200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国家一级建筑企业浙江三丰建设公司总经理。当时村可用资金只有5万元,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干部群众思想也不稳定。面对困难局面,我很犹疑,但我父亲鼓励我,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富才是富,你是本村人,组织上信任你,你不去叫谁去?去了之后,我首先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新建、改造了3000多平方米厂房。到2005年,村可用资金增加到近40万元,年销售收入近亿元。为了带动广大村民致富,我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带头在村里承租农田230亩,种植花卉苗木,并安置了村内几十名老年人就业,增加了群众…  相似文献   

11.
田圮村     
《新东方》2014,(4):F0003-F0003
<正>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的田圮村,现有380户村民,人口1863人(以黎族人口为主),全村有1个党支部,党员78名。田圮村现有耕地731.2亩,热带作物种植面积达7790亩,村里农户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橡胶、槟榔,全村橡胶种植3120亩,槟榔种植4100亩。村委会积极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培育种养殖大户,以种养殖大户带动小户,带动全村经济规模化发展、2013年村里建  相似文献   

12.
<正>"白天村民们都忙着春耕生产,晚上趁着他们有空,我们到村里,跟群众聊聊天,听听他们对开展生态乡村活动有什么想法。"最近,田阳县那坡镇政府领导班子来到那芘村那吉屯,听取村民对生态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到镇政府干部来夜访的消息,30多名群众自发聚集到屯里的篮球场,七嘴八舌说情况。"要是村里能种植一些有  相似文献   

13.
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喀拉阿尕什村党员木拉力和妻子努尔夏提一直想开个饭馆,但苦于没有过硬的技术。今年年初,努尔夏提和村里的百余名村民一起参加县里举办的烹调培训班,不仅学到了技术,还申请到1.5万元党员互助金,办起了农家乐。如今,她家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今年1月9日从绍兴县兰亭镇派驻谢家坞村的。4个多月来,我深感驻村工作很有意义,大有作为。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我自己也获益匪浅。在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尽力发挥自己原在镇里当林管员的优势,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引进一家花卉公司租用了村里的300亩土地,使村里年增收入9.3万元;二是引进了一家外地企业来村里创办大丰食品有限公司,村里年收租金5.6万元,这家公司9月份投产后还可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十名。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既注重抓经济工作,努力帮助村民致富,同时也注意抓社会治安,妥善化解各种纠纷,维护农村的平安…  相似文献   

15.
新农 《人民政坛》2011,(3):37-37
【案情】某村村民王某一家有3口人,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土地,并和村委会签订了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合同从2001年1月1日算起。王某在农忙之余,在一家个体维修厂工作,每月可拿近2000元的工资。一家3口的日子过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如今,惠屿村已发展海带400多亩,海蛎700多亩,鲍鱼近百万枚,内海养殖年产总值达到700多万元。村长肖清林高兴地说:"多亏了孙警官的大力帮助,我们的收入由原来的5000元增到了现在8000元!"  相似文献   

17.
正4月9日,和往常一样,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金银村村支书李乃建在翻看村里的集体收入账本,当看到百香果种植大户交给村委的租金时,李乃建忍不住感慨:"这笔钱的故事不一般。"原来,金银村委前几年有一个丢荒多年的红砖厂,面积75.981亩,但只有村民在附近零星种植竹子、木薯,土地利用率很低。村委干部每次看到都觉得可惜,但又无计可施。2011年,灵山县国土资源部门将红砖厂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村现有215户,800多口人,1250亩耕地。200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0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村还很穷。当时,我就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村民尽快富起来?1988年腊月,我偶然得知辽宁瓦房店有冬天种出鲜黄瓜的技术,一过完年我就带着村里的7位党员骨干赶到瓦房店,找到了掌握这门技术的韩永山。费尽口舌,软磨硬泡,学到了一些越冬大棚种植技术。从东北回来后,我瞅准了搞冬暖式大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可当时竟没有一个村民愿意建棚,我就把目光盯在村里的17名党员干部身上,反反复复做工作,建起来17个大棚。我们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9.
福海县阿尔达村村民梁建军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枸杞果很受消费者欢迎,且经济效益高。他便栽种了10亩,次年收入1100公斤,净赚1万余元。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周围农民对种植枸杞产生了兴趣,他毫不保留地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并将精河枸杞种植能手“请”进了阿尔达村,引导村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太行山腹地,一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矿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就是晋中市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这个仅有159户、390口人、耕地1820亩,荒山荒坡却有1.5万多亩的小山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不甘贫困、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连壁精神",走出了一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的发展新路子。2019年,村集体资产达到1650万元,村集体当年实现收入4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5万元,远远高于全县当年7680元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个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缺乏资源的普通小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