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革命时期中共通过领导农民协会,支持、组织农民抗捐抗税斗争,直至夺取乡绅控制的基层政权,较为成功地"介入"了乡村政治。政党政治"介入"乡村,冲击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开始打破乡村政治的平衡。中共将阶级斗争理念植入乡村社会,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农民争取经济利益的斗争,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这是中共能够在乡村社会立足的关键。国民党依赖乡绅施行治理的乡村改良路径不能满足农民的诉求,始终未能赢得民心。国共两党"介入"乡村政治始于目标一致,终于分道扬镳,阶级立场的差异预示了乡村政治斗争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2.
精英话语与村民诉求——对乡村精英治理现象的双向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博  刘祖云 《求实》2012,(3):82-85
我国村级治理的法定模式是村民自治,从法理上说,这一模式可以充分满足广大村民的诉求,但是我国部分地区在实践层面上的村级治理由乡村精英的话语主导,没有很好地满足村民诉求。从价值追求与利益驱动的逻辑向度对乡村精英治理现象进行溯源后,精英话语主导村级治理有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客观性,但是基于其自身的局限,具有向村民自治过渡和转化的必然。精英治理因其优劣并存而与村民自治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张力,精英话语与村民诉求的融合过程即为张力的调适过程,最终将实现彻底的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3.
黄博 《求实》2022,(1):81-92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是实现乡村社会有效自治的普遍方式,而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协商民主本身的复合性导致了乡村社会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多样,乡村社会协商民主不同的形式背后是利益诉求和力量博弈的运行逻辑。通过对嵊州市"八郑规程"和"民情微群"两个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案例的分析,探求基层社会村级协商和网络协商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5.
董颖鑫 《求实》2013,(8):60-63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逐渐从一个总体性的单一社会变为一个分散、异质的多元社会,导致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等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自革命时代传承至今的乡村典型政治与新时期的乡村主要治理形式——村民自治之间产生矛盾,表现在村民自治的崛起和乡村典型政治的衰落、乡村典型政治与村民自治的颉颃以及乡村典型政治与村民自治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现行的民主自治制度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革,乡村经济发展出现分化,导致了村民自治发展的不均衡,也制约到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前村民自治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权力-资源"理论的分析视角,厘清现行村民自治模式的基本类型:汲取型自治、分配型自治、法人型自治和项目型自治。要突破村民自治"悬浮"的困境,必须根据不同经济情况,发展多种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坚持他治与自治互动,继续推进自治重心下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发展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一个是"主民"思想;另一个是"民主"思想.从"主民"到"民主"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文章基于上述思想分析了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认为村民自治是"主民"到"民主"变迁的生动体现,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基层民主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局部执政的重要体现,为我党今后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执政经验。在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实践中,乡村自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乡村自治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本文基于此着重探讨陕甘宁边区以党建促乡村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治思想,把自治同国家的消亡联系起来,认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就是工人阶级的自治,这种自治可分为直接的自治和间接的自治两种形式。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道路中,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自治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群众城乡社区自治思想,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农村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基本成均衡态势,这一均衡对流部分地维持着乡村社会的“自治态”和活力;但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却呈现出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原传统的消散萎缩和乡村“精英”持续向城市流动新传统的强化凝固的两个成正反切的层面,这一非均衡流动无形中弱化了村民自治的能力,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行政与法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行政与法关系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行政与法不应是消极对抗的关系,而应是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关系.法与行政不应该成为敌人,而应该成为朋友,法律能够和应该做的贡献应是创造而不是破坏;行政在运作过程中,应该守法与自律,在"法律空白"地带和法律有漏洞之处,行政要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以实现公益和私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发挥其能动作用,并推动法律向健全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方面,除了乡镇本身的机制外,外部环境和条件已凸现为主要矛盾。因此,要很好地研究其外部环境和条件系统优化的问题,切实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党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变,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目标应提升到干部能力全面培养的新平台上。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开创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新路,是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场变革,要实现新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4.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是要通过扎实的教育培训。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途径: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有效择用培训方式;着力健全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为《党的文献》杂志题写刊名暨该刊创刊2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央文献研究室,对各位来宾,对长期以来支持《党的文献》杂志工作的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曾在《党的文献》编辑部工作过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具有道德人、组织人、政治人、经济人四重属性,四重属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要正视党员干部属性和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防止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多管齐下,抓常、抓细、抓长;辩证分析思想建设无用论、制度万能论、高薪养廉论、两面人论等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就是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在此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为和谐社会观的根本问题,则集中反映了和谐社会观的深刻矛盾、现实诉求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9.
保护低收入者权益 缩小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贫富差距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的责任,是利用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调控,只有保护好低收入者的权益,缩小贫富差距,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使全体民众都看到发展的希望,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谐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要求。我国党群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党群关系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效能等方面探索构建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