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培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状况入手,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遵循德育教育规律,探索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8)
文章从制度视域探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诚信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道德诚信边际效用递减和社会诚信建设对传统诚信体系存在路径依赖。文章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社会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须从健全完善诚信信息监控机制、健全完善诚信行为激励机制、加强对公民诚信制度教育等方面着手,从制度建设到思想观念上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才能保障社会诚信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黄丽云 《党政论坛》2014,(13):33-35
诚信作为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并不能自发产生.针对社会急剧转型普遍存在的“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顾”的市场失范、失信行为,必须以诚信制度建设加以解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制度建设是不够的,必须确保法的实施,以法治化方式提高法律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诚信作为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并不能自发产生。针对社会急剧转型普遍存在的"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顾"的市场失范、失信行为,必须以诚信制度建设加以解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制度建设是不够的,必须确保法的实施,以法治化方式提高法律治理效果。一、诚信建设的多重维度与现实困境1.诚信的三重维度诚信包含道德、法律与政治三重维度。据《说文解字》:"诚,  相似文献   

5.
余翔  李红  罗玲 《学理论》2012,(26):209-210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显得参差不齐.近年来,作弊这一有违学校规章的不诚信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愈演愈烈.在高校学生的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大学生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将其内化为自我坚定的信念,从容减少考试作弊.高校也应从诚信制度建设方面来减少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同时提倡以预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来指导行为.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诚信制度供给面临基础性制度不完善、地方诚信治理制度保障不足、激励与惩戒的有效联动协同机制匮乏三大短板,呈现出国家权威性不足和社会自主性缺乏的双重特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诚信制度供给机制与实施路径,是弥补诚信制度供给短缺、实现社会诚信资本综合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在于诚信制度的构建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合力作用。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诚信建设路径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是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四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责任和系统责任。从企业社会责任入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目标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是构建完善的企业诚信制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张中文 《理论导刊》2007,1(8):67-70
诚信缺失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育诚信主体,促进行为主体人的诚信行为逐步走向理性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诚信主体的培育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人的知、情、意、行互动超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本质力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以教育作先导、以文化作依托、以制度作保障是培育诚信主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体制的改革,财务会计工作正沿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对重塑会计诚信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建设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诚信保证金制度旨在通过科研主体的自我承诺和第三人监督,从制度、道德、文化多个层面来强化科研主体的责任感,净化科研群体的纯洁度,全面构建科研诚信体系,塑造公平、有序、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承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有明确的经济鼓励和惩罚作用,也对科研诚信信息体系提供了科研诚信行为的基本素材。诚信保证金可以设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遵循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不变,仍然由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经费中专设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专项管理。二是在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外设置科研诚信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后,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政府诚信制度。其中,宪政是政府诚信的根本制度保障,此外,还有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府诚信的制度,如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税收制度等。西方国家的政府诚信制度是西方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对于正处于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国家来说,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中诚信问题的本质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诚信问题的本质是现实社会诚信问题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并因网络社会的特性而尤为突出。因此网络社会诚信问题的治理,就必须遵循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完善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起一个以自律为主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制度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有效手段。遏制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危机,需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诚信制度化。现代物质主义、工具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诚信价值的消解,无不对诚信制度的权威性构成挑战。应对现代性的挑战,保障诚信制度的有效运行,既需要社会结构提供合乎正义的制度系统,也需要具有道德责任的个体。公民的责任自觉及其失责的主动担当,是诚信制度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践行的道德基础。名责统一的角色伦理、职业伦理教化、舆论褒贬的道德倾向,是培育公民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企业诚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本文阐述了“商务诚信”的问题,认为企业“商务诚信”建设是建立社会诚信制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政府诚信指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以诚实守信作为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它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用在社会民众中的心理反映,在客观上表现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政府诚信对于强化政治合法性,树立社会诚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既有的政府诚信研究主要基于行政伦理的分析,而通过外部性、交易费用、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审视和研究政府诚信,有助于深化对政府诚信的认识和探寻矫治政府诚信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下,我国某些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呈现基因缺陷化、基因绌养化和基因病态化的病变态势。究其病变根源,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价值观转换过程中,多元价值观冲击与冲突致使社会道德危机,企业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这不仅危害人身健康与安全,危害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良序,还损害国家形象和国家信誉。对此,需要完善企业诚信思想建设,健全企业诚信制度,以应对和避免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一直探讨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德育中心体系,是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文章对当前中职学生的诚信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营造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以诚信为核心构建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完善约束机制的对策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5,(13)
中国市场信用学术委员会委 员邹建平撰写的《诚信论》一书, 大跨度、多视角涉及到诚信本体论、 诚信伦理学、诚信哲学、诚信社会 论、诚信资本论、诚信经济论等,并 论述了从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到诚 信责任政府的建立,提出了中国新 诚信时代的全面建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5)
构建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的期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务诚信在诚信体系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工作,阳江也紧跟步伐,在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组织力度、制度建设、社会契约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还没有得到很好推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力度和制度建设,推动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培育社会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晓远 《学理论》2014,(26):3-5
诚信作为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行业、每个单位及社会成员的一切社会交往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诚信出现了去"本体论"、"公共性"、"制度性"的新特征,社会转型期及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为社会诚信对制度的保障提出了需求,作为制度保障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最基础的保障,然而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加强个人信用立法,健全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构建新时期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新时期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