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工作业绩遥遥领先的人,被人们习惯地比喻为“千里马”。为了让这些“千里马”奔跑起来,用人单位不惜为其提供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这确实让人看到了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可是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的“千里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与“千里马”仅有几步之遥的“百里马”。如何让这些“百里马”也像“千里马”一样跑起来,这无疑体现着一个单位用人的高明程度。清朝军事家杨时斋,在用人方面就有高招儿。他认为,军营无人不可用,即使是残疾人,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完成任务。他说:聋者,可以安排在左右使唤;哑者,可以让他传递密信;跛者,可以让…  相似文献   

2.
怎样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用人机制,合理使用人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合理使用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充分说明,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虽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由于过去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着“左”的思想影响和目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在一些企业里往往在使用人才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中西部采访时,众多“小巨人”企业负责人对于研发、经营、技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纷纷“喊渴”,人才短缺成为企业的创新堵点和发展痛点。在当前各大城市争相抢人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探索出务实有效的用人之道,缓解了企业人才之困。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1日,安徽涡阳县政府调刘俊卿任全县的财政支柱——高炉酒厂厂长,同时仍兼任县印刷厂厂长。刘俊卿一身二职。他到酒厂后,半年多来使这个厂效益大增:下半年实现利税2170万元,是上半年的三倍多;其中下半年实现利润是上半年的20多倍!今年一至五月,这个厂的销售收入、利税,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0%和203%!最近,高炉酒厂、涡阳县印刷厂,分别夺得了这个县1993年度十佳经济效益企业评选的前二名,刘俊卿一人独得了“冠、亚军”。走下领奖台,当一些人向刘俊卿讨教时,这位结结实实、微胖略黑的硬汉子真诚地说:“我的唯一窍门是设法让每一个职工都自觉地拚命干!” 刘俊卿用人,确有他的绝招—— 抢人才 刘俊卿上任的第一天,有人小声告诉他:“任从文调利辛了。”老刘一听,愣了!“去报到没有?”“嗨,何止报到,电视上都露过面了!”“那不行,抢也要把他抢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刘俊卿驱车直扑利辛县。  相似文献   

5.
马毅 《瞭望》2003,(19)
在当今的人才竞争中,仅仅做到“知人善用”是很不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应做到:识人、择人、用人、育人、留人5个方面。这其中,育人是人才战略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纵观历史,合理用人是得天下治天下之本。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可见,冲破用人的种种障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埋没人才,浪费人才,困扰合理用人的现象大有存在,如因对人的使用不合理,使人才感到压抑、傍徨以至离职他就的事情时有所闻。笔者提出几种常见的用人障碍,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用人历来是关系国家社稷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 ,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历史上用人上的成功之道 ,对于我们正确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综观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大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 ,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古今中外 ,凡成就大事业者 ,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墨子说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墨子·尚贤》)汉代刘向指出 :“要在得贤而任之”,…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发展经济讲效益,这就要求组织工作也要讲效益。 讲求用人效益。要讲求用人效益,就必须彻底冲破旧观念和老框框的束缚。破除“以人划线”的庸俗观念、“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一错定终身”的形而上学观念和“天平式”的照顾平衡观念。各级党委以及组织部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些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新的用人观,即以效益为取向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在推进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缺点毛病,有争议,但敢想、敢试、敢闯,有干劲,能干事,政绩显著的干部。 讲求干部培训效益。改变“大帮轰”、“齐步走”式的作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的生长点、启动点和奠  相似文献   

9.
曹操与人才     
曹操是东汉未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对人才问题,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针对两汉在选官上存在的以“德行”、“孝义”为先,“任人为亲”,不重才能的弊端,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在人才的使用上,他更是表现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人才也是资本,既是资本,用人就需要讲投入和产出,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计成本吸引人才,是浮躁现象在人才工作中的表现。什么事都该实事求是,人才引进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的精英治国理念──五湖四海广招人才;选能选贤,德才兼备;高薪养贤,厚禄养廉的招才政策是新加坡国家人才意识的集中体现。一、保护国内人才新加坡政府提出用两支火箭推动国家经济的人才战略,即:一支火箭由本国制造——本国培养的人才;一支火箭由外国生产,新加坡组装——外国培养,新加坡使用的外国人才。为了保护国内人才资源,新加坡强调了加强科研人才的国家意识。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加坡科研人才来说,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有回报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了鼓励国内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新…  相似文献   

12.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人才。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确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方略,是领导者合理使用人才的关键。因为人才的使用与领导艺术,往往贯穿于领导者用人的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终达到用人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人"三防"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单位和部门在选人用人工作方面都在积极地探索更多先进和更为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在选人用人工作方面能够做得更好。具体而言,要“三防”。  相似文献   

14.
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9年为界,中国的社会冲突经历了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活动到由工农为主体的反应性维权抗争活动的转变。知识精英的争权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在民主和法治的旗帜下重构社会价值和政治体制;工人和农民抗争活动以具体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合法权益为诉求目标,其显著特征是“以理维权”和“以法抗争”。精英谋权和工农争利代表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代表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在共同“合法”地享受着社会主要经济成果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相互间的身份转换机制。在领导干部“知识化”的要求下,许多知识精英已成为权力精英;…  相似文献   

15.
眼下,有些单位和地区,想方设法从外地、外系统、外单位招贤纳士,引进人才,这无疑是件好事,可以促进人才的交流,发挥人才的作用。为了吸引人才,有些地方还许诺为外来人才提供某些优惠,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有的单位,一方面引进人才,一方面又有大量人才流出,甚至  相似文献   

16.
加快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区的发展步伐 ,关键是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集聚人才 ,使他们积极参与老区的开发建设。为此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 ,要树立“五种观念”、创新“三种机制”、优化“一个环境”。  相似文献   

17.
时下,全国各地到处都在谈改革、论开放,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了解放。但是,怎样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呢?现在有些地方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如有的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把胆子大小视为思想解放不解放的唯一标准,鼓励人们大胆创新、闯某些“禁区”是当前改革所必须的,但胆子大不可离开实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命运的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凡能重视人才开发又知人善任者,都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凡不重视人才开发和知人善任者,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陈云同志在1938年9月对抗大毕业班学员作的关于干部政策的讲演中,提出“了解人”、“气魄大”、“用的好”、“爱护人”十二个字的用人之道,是对人才开发和知人善任的准确概述。用人贵  相似文献   

19.
求职与经验     
张野 《瞭望》2006,(50)
据报道,在长沙市举办的冬令人才招聘会上,100多家用人单位纷纷在求职展位的醒目位置打出“无经验求职”的用人口号,让求职的大学生不再吃经验的“闭门羹”,“无经验求职”吸引了上万名大学生参加应聘。现实中,相当一些企业都把经验当作招聘的必备条件,或是要求有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20.
“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创造力和野心的人交给我们吧”。美国从来就不掩饰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对于他们不需要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而对于需要的精英、人才,则慷慨地大开方便之门。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一律优先允许入境。以人才立国,正是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