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佳 《中国法律》2009,(3):24-26,78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给各国造成了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中国经济目前还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就业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就业是民生之大计,也是社会安定之大计。目前,进一步完善法制,促进劳动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法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淮法治》2014,(21):34-3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将就业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4月23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办法实施以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杜宇  雷敏  王敏 《政府法制》2009,(4):18-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由于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低迷。我国也无法独善其身。数万名求职者挤破一家人才中心的大门,1500名研究生、海归应聘卖猪肉,数百万计的农民工无奈地二次返乡.无数白领彷徨于跳槽与卧槽之间……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从金融危机甫一暴发,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迅速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备受关注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也在其间发挥了应有作用,且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使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正在成为再就业对策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正确认识社区就业的特征、结构和容量,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失业下岗人员对社区就业的认可程度,将有利于制定积极可行的社区就业政策,促进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促进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就业人员的37%~40%。而我国只占就业人员的5%。因此,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陆鑫  任大林 《法制与社会》2014,(32):231-232
女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包括女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女性平等发展的权力,还关系到万千家庭的民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静 《行政与法》2012,(4):46-49
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再就业人员就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解决就业问题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战略,完善就业公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和省份促进就业的先进经验,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这再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复杂的就业形势,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就业优先政策的思路,接连出台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确保重点企业用工、稳定劳动关系、做好人力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就业能力不强是影响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研究并帮助他们的解开就业症结,指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综合素质,对促进他们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性就业岐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就业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出一些不容乐观的特点和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女性就业形势,本文对中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的歧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励 《法制与经济》2008,(12):113-114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就业能力不强是影响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研究并帮助他们的解开就业症结,指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综合素质,对促进他们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近年来,伴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日益深化,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不久的3月25日,位于青岛市北区吴兴路139号的市北区民生创业园内车水马龙,一批批加工好的产品徐徐运出,而一批批等待加工的产品又源源不断地运来.该园负责人介绍,创业园占地3.5万平方米,园内进驻的均为技术含量低、设备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项目,自去年4月24日正式对外招商以来,已有20多家公司进驻,为市北区的低保、低收入和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稳定了市北区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5.
张世诚  李辉 《中国法律》2007,(5):27-28,87-89
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这部法律的通过,将对中国促进就业工作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业促进法》进行制度创新,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吸收了实践中已经成熟的若干促进就业工作的做法、措施,使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现将这部法律中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目前农民的收入结构中,有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最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有效激活,进而关系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方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省人大常委会也对就业工作十分关注,及时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列入2009年的立法计划,决定通过立法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范,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法治迈向民生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保障民生需要发挥法治的功能,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民生保驾护航,中国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劳动权、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民生的关键和核心.我国民生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民生保障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法治根基,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完善保障民生的法律体系和切实施行保障民生的法律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之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和高校扩招的冲击下,高职高专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畅就业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选择。本文从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入手,客观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现存的问题和不足,以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勇 《中国审判》2011,(1):86-87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和社会整体变化的影响,大量的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群体性纠纷不断涌向法院,使基层法院工作面临着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当事人个体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更加凸显和繁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