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4.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周恩来军事思想有继承有创新,可谓独树一帜。周恩来在中央苏区领导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首创了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敌进我进,制敌机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周恩来亲自挂帅,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与朱德一起领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他在总结吸取毛泽东领导的前3次反"围剿"战争成功经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正酣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队伍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别动队及游击队的任务”,这支部队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最为关键的时刻,中革军委将这支部队  相似文献   

7.
1934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和各地红军的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9月,以50万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进攻。 10月,由于强大敌人的进攻和我军决策的失误,致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八万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零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的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8.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苑》2010,(8):F0002-F0002,F0003,F0004
抚州是一块红色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博古、李德等人,开始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继之实行军事保守主义,致使形势越来越严重。至1934年9月,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狭小地区。这时,他们又被敌人的其势汹汹所吓倒,变成了军事逃跑主义,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1.
四、“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扑灭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福建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闽西军民有效  相似文献   

12.
?193i年1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泰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当时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1932年10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阶段“围剿”计划。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率领红军10余次或驻扎,或往返,或转战于宁都进行革命斗争,并于此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创建了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和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签发了大量的命令、训令、通令、通告,写下了一篇篇光辉著作,这些革命实践和光辉文献,无不闪烁着毛泽东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提出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提出并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战略转变的第一步。1930年秋冬,蒋介石实施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指挥4万红军实行“求心退却”,两次大踏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  相似文献   

15.
闽赣根据地,是在第三、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即一九三二、三三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我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好几年。这里的广大群众曾与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当回忆起这段坎坷曲折的战斗历程和经历的风风雨雨时,我的心情便久久难以平静……一九三二年底,蒋介石不甘心一连三次“围剿”的失败,又向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这次“围剿”,集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并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但传统说法是,毛虽然人不在,但其思想在。第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一个如此大的战役,仅仅是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影响,而没有朱德、周恩来等英明的指挥员,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以及战时的机动果断措施,要想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彭灏 《党史文苑》2010,(10):38-39
江西省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相似文献   

18.
1933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亲自指挥下,经黄陂、草台冈两役,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其中包括陈诚起家的最精锐主力第十一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了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并从实际出发,适时定下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的决心,变红军处于受敌夹击的不利态势为主动。 周恩来于1月27日至3月16日间,连续8次给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发出电报。从这些电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的运动战思想。它完全符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实际,充分表现了一  相似文献   

19.
正从赣南会议到宁都会议,毛泽东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史称长征。第五次反"围剿"迭次失利,红军几乎濒于绝境,与前四次反"围剿"形成鲜明对照。湘江之战,红军虽然突破封锁线,却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革命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清醒  相似文献   

20.
晓燕 《党史文苑》2004,(3):24-25
首任红都“京官” 1931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27岁的邓小平离开上海到中央苏区工作,不久担任了中共瑞金县委书记。这时红军和根据地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瑞金县是中央苏区的后方,因大肃“社会民主党”,城乡一片恐慌,斗争形势尖锐复杂。 邓小平到任后,立即为前一时期蒙受冤屈的干部群众平反,召开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彻底纠正肃“社会民主党”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