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为最高价值,凸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实意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它曾经起到过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4.
郝桂荣 《前沿》2014,(23):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不同,它是价值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真、善、美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本质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需要着重处理好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人本"与"物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所铸就和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通过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加深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党员干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本文以在科学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汲取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积极成果,对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在企业科学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注重对人的关爱,实施人文关怀,以获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以来的三大成就之一,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凌石德 《前沿》2012,(13):39-40
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工作对相对人进行教育的实际出发点。然而在我国,以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并没有完全树立。本文通过对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进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涵义,提出加强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以政治纲领的形式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牢牢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深深地契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前提,"以人为本"思想是60年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认同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司党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将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相结合,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娄杰 《两岸关系》2004,(9):20-21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历史形成的、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奉行的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在上下五千年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道德自觉、人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玉 《前沿》2011,(5):56-59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幸福观。在幸福观的视阈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追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指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幸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奋斗目标,现代公民的荣耀与幸福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诉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指向,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和关于人的理论为基础的,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精髓;培养和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特别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关键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念和基本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为民族振兴、人才强国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目的、依靠对象、发展的成果属于谁等一系列重大的基本问题。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科学发展观就失去了根据,没有了灵魂和目标。深刻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注意解决五个层面的问题:作好理论的对接,弄清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和丰富寓意;把握辩证的关系,深入理解人的问题的辩证法;注意领域的拓展,认识以人为本的普遍性;扩大话语的主体,让以人为本成为普通人的话语;提升思想境界,在底线伦理基础上进行人性培育。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战线工作作为党的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战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好团结人的工作、引导人的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和照顾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层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09,(6):106-111
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君子人格追求及和谐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整体性思维及贵和尚中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现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这四个层面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世界观是各层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追求和思维方式是相互贾通的;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制约并反作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层面;爱国主义是渗透并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各层面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视角探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分析其深层问题,提出只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才能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找到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