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缅甸封建社会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是佛教国家,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封建社会(1044~1885年)是佛教传人缅甸,发展壮大并与缅甸世俗王权逐渐融合的时期. 封建时代的缅甸同中世纪的西欧一样,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过程.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封建时代的缅甸如中世纪的西欧国家一样,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①11世纪的缅甸,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当时刚建立的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他们的统治者急需一种强大的、统一的宗教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种需要与缅甸上座部佛教发展、壮大的需要正好一拍即合。于是蒲甘王朝前期形成了相互依恃、互相合作的政教关系。到了蒲甘王朝后期,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政教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祝湘辉 《东南亚》2010,(2):76-80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以殖民统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山区少数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当地民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山区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这种政策以牺牲缅甸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代价,人为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许清章 《东南亚》2004,(2):62-64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 ,又是缅甸末代封建王朝的都城 ,它与另一古城———阿瓦 (又译“茵瓦”)相距很近 ,因而 ,旅缅华侨又称曼德勒为“瓦城”。曼德勒是 1 853年登基的敏同王宣布决定由阿摩罗补罗迁都于此而兴建起来的。 1 857年 ,敏同王动员了阿摩罗补罗的 1 5万群众随同而来并定居在曼德勒附近一带。宫殿于 1 859年全部建成。贡榜王朝 (又称雍籍牙王朝 )始建于 1 753年 ,雍籍牙登居后 ,建都在瑞冒 ,他用 3年时间 ,采取种种兴邦治国措施 ,发展生产 ,国力日盛 ,重新统一了缅甸。自此以后 ,又有9名皇帝先后登居为王。在贡榜王朝经历过的 1…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虽然殖民者在具体实施时也视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政策以牺牲掸族与缅甸本部的交流为代价,人为地扩大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日后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何平 《东南亚》2003,(2):44-52
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北部 ,面积约 1 6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 1 /4,是缅甸 1 4个省、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掸邦南北长约 50 0公里 ,东西宽 2 80— 4 50公里 ,从北向南与我国云南省有长约 1 0 0 0多公里的边境线。掸邦的主要居民是掸族。缅甸的掸族人口约 2 50万 ,绝大多数居住在掸邦。缅甸的掸族和中国的傣族本为同一民族 ,缅甸的掸族自称也是傣 ,掸族是缅族和其他一些民族对他们的称呼。从历史记载来看 ,傣掸民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一度皆为中国的臣民 ,其居住的区域也均属中国的版图。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这种跨国境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殖民初期缅甸掸邦的茶叶贸易在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统治下,在当地土司头人和代理商的重税盘剥下艰难地向前发展,最终迫于各种压力,困扰茶商的税费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也带动了掸邦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20世纪初以前中缅之间贸易及人员往来的过程,认为双方交往虽发端于汉代,但直至元代时,才有华侨定居于缅甸。到了明代,华侨社会开始在华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缅甸的部分地区形成和出现。清代是华侨大规模移居缅甸时期,既有陆路迁移也有海路迁移,随着华侨大量移居缅甸,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纷纷成立,华侨社会则在缅甸较多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缅甸政府重点提高治理能力,清除腐败,增加透明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昂山素季积极推动修宪,准备参加2015年大选;西方国家对缅甸的投资有所增加.但缅甸政府仍然面临着民族和解、教派冲突和修改宪法等关键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东正教对罗斯封建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完善罗斯封建等级制度,即通过引进拜占庭"皇帝"观念、神化王权、调节王公内部纷争等方式巩固统治阶级,利用等级制度和宣扬阶级不平等手段安抚被统治阶级;教会本身成为封建大地主,有助于罗斯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加快国家法制进程和教会法律参与国家管理,促使罗斯封建司法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殖民统治以前的好几个世纪的封建时代,虽然马来半岛的封建制度也是建立在土地王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但除了马六甲王国时期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以外,马来半岛一直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局面。马六甲王国解体以后,半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苏丹或罗阇,这些苏丹或罗阁又在其领地内实行分封,各地土酋势力很大。各地豪酋势力分裂割据是英国统治以前马来半岛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英国殖民者更轻易地(与占领缅甸相比)占领和控制了马来半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被尊崇为国教。它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缅甸曾经是世界南传上座部复兴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本文拟对缅甸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情况作一综述。一、蒲甘王朝以前 (公元1044年前 )的佛教佛教传入缅甸 ,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 ,公元前三世纪 ,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 ,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 ,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  相似文献   

14.
俄国封建晚期,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代役租开始广泛实行,地主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广大农民不仅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不能顺利实现简单再生产,这对当时俄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的质量以及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水平,为适应全球化时代新形势及本国社会发展新需要,俄罗斯正在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了解和分析俄罗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派出官船前往下洲和小西洋,进行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洋公务。通过此举,越南一些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殖民地有了一些初步的接触。《西方入侵前夕越南阮朝的外洋公务》一文对此历史现象涉及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考证,深化了越南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俄联邦行政责任制度是其行政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联解体前后 ,伴随着俄罗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转型 ,其法律制度包括行政法中的行政责任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行政责任的概念界定上倾向于将主观范畴与客观范畴相统一 ,质疑单一的从结果论的角度阐释行政责任 ;在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上 ,增加法人作为责任主体 ,改变传统的注重公民个人的行政责任的方式 ;在追究行政责任的程序上 ,强调程序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行政机关与公民平等地承担行政责任将成为俄罗斯行政责任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8.
1240—1480年间,罗斯处于蒙古的统治之下。起初,蒙古实行残暴的八思哈制度。14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八思哈制度被废止。但蒙古并未放松对罗斯的行政管理,而是采用了遥控的达鲁其制度,定期从萨莱派遣使节(包索力),指导和管理贡赋征缴、征募军队等事务。同时,在人口统计基础上,蒙古人将罗斯划分为若干财政区、行政区或军事区,称其为"提马"或"提迈"。达鲁其制度一直持续到罗斯获得独立。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极力拉拢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1954年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互访就是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举措。在互访过程中,中印、中缅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领导人着力消除了印度、缅甸在华人华侨、边界问题、亚洲国家共产党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上的疑虑和担心,从而促进了中印、中缅两国关系,巩固了亚洲国家的中立倾向,为亚非会议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