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去年岁末,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等六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华大地之星‘共圆中国梦’征文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孟子的第七十五世孙孟祥国先生被评为全国金奖书法家。当孟祥国走上主席台,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杯时,台下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参会代表鼓起雷鸣般的掌声……孟祥国先生能走进国宾馆钓鱼台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是他近五十年奋斗的结果。在他获奖后回到合肥的第一时间,我专访了他。  相似文献   

2.
凤翔 《海内与海外》2014,(10):37-38
由于已故诗坛泰斗臧克家同志与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关系密切,更由于他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在他生前,他每有新的书籍出版,常常签上字赠我一部,使我获益良多。他驾鹤西归业已十年,没有想到,今天又得到了一部新出版的他的大作。这部新作,是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臧克家的四个子女臧乐源、臧乐安、臧小平、郑苏伊选编的《友情和墨香——臧克家和他的师友们》。在书的扉页上有"凤祥先生惠存臧家兄妹2014.6.28"等字样。  相似文献   

3.
12月16日·独特欢快的温泉瀑布浴 我们的船停靠在哥斯达黎加共和国西海岸的蓬塔雷纳斯海港。我和先生今天的岸上活动是"观赏火山和温泉浴",而两个女儿则是"太平洋海岸高空吊车游览"。  相似文献   

4.
胡稹 《外国问题研究》2010,(2):37-42,92
当代文论在评说日本文学时广泛使用的"物哀"概念,源于对源词组もののあはれ的"拿来"式处理,却因语义不明产生了广泛性误读。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源语在平安朝和江户时代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内涵及其共通的基本含义;提出对もの的看法;对あはれ与"哀"字的关系做出推测;得出源语的意义不完全是"哀愁"(其仅为人类情感之一种),用"情趣情感"等词汇理解并翻译的结论。这种主张同时照顾到长期使用"物哀"带来的社会心理现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日本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之一的竹内好,他的鲁迅研究尤其引人注目,曾被日本学界视为难于逾越的高峰。靳丛林先生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以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著作为根基,结合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竹内好的人生遭遇,展示了"竹内鲁迅"的整体面貌,深入发掘了"竹内鲁迅"的独特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竹内鲁迅"的新画卷。  相似文献   

6.
三见大海   第一次见到大海先生是 2000年 6月 12日,在北京渔阳饭店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高大的身躯穿着朴素的衣衫。待人接物诚恳、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见到大海先生是 2000年 6月 26日,在永定河畔,大兴绿野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创建两周年庆典大会上。两次听到大海先生讲的同一句话: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他的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海先生书写的 5.8米长的写意甲骨文“龙”字,当时在绿野升起时,这巨大的“龙”字吸引了全场与会者的目光。古奥、凝重、肃穆、飘逸的“龙”字,给庆典涂上了浓浓精彩的一…  相似文献   

7.
读李盈小说《何异飘飘》,脑里突然跳出元好问的词"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粗粗浏览,觉得全书充溢着一个"情"字,爱情、亲情、人情、乡情、侨情、国情、世情,一个也没有少。其中浓烈的爱恨情仇,让人欲罢不能,非从头到尾一睹方休。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4日上午,由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余亚周先生逝世十五周年活动在福州举行。为纪念余亚周先生,闽侯县"亚周小学"校址同时举行剪彩、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9.
"竹"字是一个象形字,虚心、有节,与我国的传统审美相契合。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多少古今文人墨客喜竹、写竹、画竹、咏竹。赞美它的君子风骨、超凡脱俗的品格。王禹偁《官舍竹》:"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把竹看作是陶冶性情的良师益友。古人咏竹之诗画,多不胜举。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在贵州贬谪过三年。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兵部主事(相当于司局级)的  相似文献   

11.
认识并观摩画家马年作画,出自一次偶然。 在一个周末,笔者和朋友赵先生同被作为嘉宾邀请出席在北京吴东魁艺术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名家书画展",同来者还有我和赵先生共同的朋友常凯先生,他是旅奥华人,来自维也纳。因为我和赵先生曾先后去过维也纳,故认识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凯先生并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12.
西谚云:一个老人是一部书。中国有句老话:家有一老,人生一宝。当我提笔要写"李滨声"三个字时,自己先忍不住乐了——他肯定先纠正我文章的题目,说:"九秩就是九十岁,我今年八十九岁。"报纸如果就这么登了,他也不在意。我介绍说,滨老是(我一直这样称呼他)我国漫画界的大师,他纠正道:"我是原北京日报美术组的编辑,画点插图。"他不说美术部,说组,因为那时候美术组还没升格为部呢。  相似文献   

13.
初识米南阳先生是在一次朋友举办的书画笔会上。当我目睹了各路书画大家现场挥豪泼墨留下的一幅幅珍贵墨宝时,深深为他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尤其是南阳先生左右手挥毫的绝技,潇洒、飘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笔会中看到有人向南阳先生求字,我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斗胆相求,想不到南阳先生竟痛快地答应下来,并迅速满足了我这个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北京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教授梅祖彦先生经多方努力,首次有机会到台湾访问。他驱车前往新竹,由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和张昌华教授陪同,来到位于梅园的父亲梅贻琦先生墓前行礼致哀,献上了一束迟到的鲜花。他的眼前浮现出四十二年前与父亲在美国纽约辞行的一幕,父亲慈爱清癯的面容宛然如昨。梅祖彦先生不禁潸然泪下,两行清泪洒在了墓园的土地上……玉汝于成临危受命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梅氏远祖为明初高级武官,受命驻防天津卫,全家北迁。清末家道中落,父亲梅伯忱考中秀才,后任盐务职员。190…  相似文献   

15.
正标题是我赠冯志孝先生的一首诗中的首句。全诗曰:"温如衣钵人如润,振玉堪听怀素书。感慨氍毹尘世里,鹤鸣依旧远云浮!"温如是马老板马连良先生的表字。欧阳中石曾书赠冯先生"温如衣钵"横幅,意蕴深长。黄苗子先生书赠则为"听怀素书",评价更高。试想,怀素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以此相赞,  相似文献   

16.
上期发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荫柏先生撰写的《纪君祥与伏尔泰》一文,介绍了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以后每期发表一篇,每篇千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标题的这句话,是凤霞阿姨为我画的一幅红梅图上吴祖光先生题的字。是古人诗句还是他的诗句,至今未考。今年4月10日,是吴祖光先  相似文献   

18.
光阴似箭,转瞬间,终生描绘故乡风采的大运河之子,蜚声海内外的我国现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去世已经十六年了。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北京通州大运河岸边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刘绍棠先生,在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600余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数年前,台湾光头明星凌峰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幽默诙谐的表演,倾倒了无数观众;笔者还特别注意到了凌先生那句“超常搭配”的台词:“我的长相很中国。”之后,《语文世界》1994年第9期刊登李芳杰先生《“很”字用法不当举例》,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捡拾旧作,看到了几篇当时的小文。纸,黄了;字,旧了。惟有回忆却永远是鲜活的,跳荡在眼前。当年人事、斯时情怀,历历如昨。 结识刘绍棠先生,大约是1988年的事。绍棠先生当时也就是50岁出头的年纪,白净面庞,戴一副黑框眼镜,书卷气很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