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梓涵  筱文  祖峰 《海内与海外》2014,(11):13-16
正北京。湛蓝如洗。习习南风裹挟来丝丝花香,使略显燥热的空气弥散着特有的芳馨。上午9时许,我们如约叩开人民大会堂三楼一间办公室朱漆色的门扉,拜访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见我们进屋,向巴平措副委员长面色晴朗,急忙起身亲切地招呼落坐。时光的雕琢,  相似文献   

2.
王若茜 《东北亚论坛》2006,15(5):127-129
中日市民的宗教意识是随着15世纪末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发达的。中日市民的宗教意识同属东方文化,表现着有别于中世纪西方市民的宗教意识的极为丰富的内涵。然而,中日市民宗教意识是在各自社会历史进程中演变、发展的。从宏观上看,浑然一体,可是,从微观研究,将会发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艾君 《海内与海外》2011,(12):14-16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增进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发展崛起、长治久安之魂。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决定》的推出,明确了思想,出台了策略,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君 《海内与海外》2011,(11):25-27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要发展崛起,文化道德是最起码的底线,也是兴国之魂。没有道德作为基础的法律都会是浮云。邓小平一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惜一段时间里,经济硬过头了,另一头相对软了,杠杆出现失衡,社会问题也就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印度全球大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统一的印度,成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为实现这一梦想,印度几代政治领袖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家、领导不结盟运动、追求拥有核武器和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印度走向全球大国的四重奏。印度力争要实现全球大国梦,其直接原因是长期殖民统治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而辉煌的文明和日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则是其根源。印度走向全球大国之路的波折历程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精英与民众的脱节、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的脱节、国际目标设计与现实的脱节、周边外交利与义的脱节等。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国家间关系渊源已久,丰富而复杂,历史基因对现实政治的影响重大而直接。冷战后,本地区开始以非意识形态方式尝试融合,在走出相互隔绝、经济人员往来增多的同时,尚未完全消化的敌对与矛盾也日渐细碎化、具象化于现实,原有认知分析框架失灵,形势错综复杂,准确把握、妥善处理难度加大。东北亚要实现与历史的共生,既要有仰望星空般的远大目标,又要有务实高效的政策举措,通过各领域合作成果的持续积累与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最终走向建构主义所说的相互认知与身份认同的重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日韩三国肩负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8.
古谚有云:“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当笔者在北京华侨大厦有幸见到吴荣治先生,并款款唔谈时,便深感古谚之真切。虽然早就闻听先生颇有儒雅之风,此次相见,仍觉言者之不足,先生之学养实有过焉。但见吴荣治先生一身浅色休闲装,足下纯黑软底皮鞋,目光睿智,眉宇间透出几多英气。其风度之洒脱、神情之飘逸、韵致之高雅,均非常人所能及。倘未得儒、释、道三家之学熏陶有曰,且多有于社会、人生之体悟,则安能达此境界耶?吴先生现为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香港工业总会理事、广东省侨联顾问、开平市政协常委、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董事、香港开平同乡会荣誉会长、香港五邑联谊会荣誉会长、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名誉会长……职衔众多,公务极为繁忙,然先生以服务公众、桑梓为己任,乐此而不疲,精神则愈加健旺。唔谈之中,先生追忆往事,娓娓道来,而述及当下,又深感欣慰。其故园之思,乡梓之情,溢于言表,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更见刻骨铭心。于是,笔者眼前似见先生数十年之奋斗、求索,而先生之事业行迹亦靡不毕现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