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埃迪托利阿尔·乌尔斯斯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评审会议成员、《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法》起草者之一、俄总统安全会议“加强打击恐怖主义联邦纲领起草工作组”成员、俄罗斯联邦护法机构领导人协商会议预防犯罪工作组成员、法学博士В·Е·彼得里谢夫(В·Е·Петрищев)的新作《恐怖主义札记》。该书对政治型恐怖主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定义。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可将其定义为:借助社会、政治或意识形态理由系统地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通过这种恐吓迫使自然人从事有利于恐怖分子的行为或实现恐怖分子预定目标。 二、基本特征。恐怖行为的主体是极端运动和党派及团体的成员、民族主义者、教权主义者、宗教极端分子;具有视采用恐怖主义为正确行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乌克兰危机继续发酵。1日,乌政府对东部“恐怖分子”发动军事进攻,同一天西南部城市敖德萨发生激烈骚乱,乌国内社会撕裂进一步加剧。11日,东部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两州进行公投,宣布独立。25日,乌举行总统大选,前外长波罗申科获胜后宣称,将对恐怖分子实行强硬手段。大选甫一结束,政府军便发动更大规模反恐行动。  相似文献   

3.
秋色     
秋色,不同的人描写秋色,会写出不同的景色。有人把秋色写得很凄凉,萧条;有人把秋色写得悲壮,荡气回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秋色最凄凉的我认为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与石油》一书观点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拉开了战争史上新时代的序幕,国际恐怖分子将无孔不入,以各种手段制造无限大的恐怖和破坏效应。鉴于石油在当前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世界石油供应的恐怖行动已不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国际社会应予以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对恐怖分子激进化的分析中存在“激进化是否遵循线性的发展道路”和“思想激进化与行为激进化的区分是否必要”的争议,导致对激进化的理解存在困惑。在坚持非线性组织方式、思想与行为二分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恐怖分子行为激进化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即对经验研究中的推动、拉动和中介因素进行了区分和统合。推动因素表现为个体或群体的失控、焦虑、羞辱、不满、怨恨等负面情绪,拉动因素表现为恐怖组织提供的“圣战”、重建“哈里发国”、“末日决战”等极端主义意识形态;而人际网络、虚拟网络与大众传媒在行为激进化中发挥着中介因素的作用。理解恐怖分子的行为激进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可以借此探究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就现实意义而言,从负面情绪、意识形态、网络与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对恐怖主义进行整合性治理,能提高恐怖主义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荷兰殖民主义者从来就不敢正视1740—1743年中、印(尼)人民联合反抗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这一次战争,他们故意把这一次联合反荷战争,割裂为二,说成是前后两次没有关连的战争。因此,有人说,这是在1740年所发生的一次“中国人叛乱”或“中国人战争”,或者称之曰“中国人暴动”或“中国人革命”,俨然不是中、印(尼)人民联合反荷的战争。甚至,有人还公开提出,1741年以后的战争,不属于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恐怖分子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袭击、搜集情报、实施网络攻击和网络宣传等,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人工智能的使用,增强了恐怖分子与国家政府进行不对称冲突的能力,加之恐怖分子伦理标准低,因此造成的伤害更大、活动的范围更广。国家政府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绝对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以及与重要人工智能商业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防止高等级人工智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从而有效避免恐怖分子利用这种新兴技术手段获得最大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各国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可能成为某一国家的“阿喀琉斯之踵”。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恐怖分子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不仅是其宣扬恐怖活动、招募成员甚至募集资金的渠道,更是他们进行心理战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影响泰国当代政治的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只要大致看一下泰国的政治形势,就会发现新势力中心正为不断接近政权而展开竞争。虽然军政官僚、政党、议会的权力越来越大,但这些力量在发展中的市民社会中,已不得不对一些新兴力量作出让步。新兴力量中最重要的是大众传媒。有人认为现在媒体的威力是空前的,这一看法可能的确是有道理的。这些新兴力量虽然可能还不具备有人提出的“组建或瓦解政府”的实力(《经济学家》1996,2月24日),但是在泰国的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上,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容祖儿的好运年。出道仅 5年多的“小妹妹”,今年 1月 19日在红 体育馆举行的第 27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出尽风头,总共横扫了 14个奖项,成为颁奖礼的大赢家,其中她还夺得多个颁奖礼的 “最受欢迎女歌手”,力压其他女歌手,被传媒誉为新一代的“乐坛天后”。 2月 8日的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鸡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容祖儿一曲《挥着翅膀的女孩》更是让她在内地也家喻户晓。晚会上,容祖儿插着翅膀坐着“秋千”摇曳在半空中,果真是“挥着翅膀的女孩”。将近 3分钟的演出中,容祖儿的双脚就没有着过地,有人戏称容祖儿是晚会中唯一…  相似文献   

11.
Sán diu,有的译成“山由”,或“山尤”。这两个字是粤语“山瑶”的谐音字,译成“山瑶”较确切。有人认为山瑶族是“居住在山上的瑶人”,或“历史上与瑶族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从语言、风俗、文化和生产诸方面考察,它与瑶族相去甚  相似文献   

12.
良心的贬值     
有人说过,如今的社会除了物价不贬值,几乎什么都贬值。钞票贬值、明星贬值、知识贬值、爱情贬值,最近发现良心也贬值。曾经受到上级表彰、其事迹见诸各大报刊的山西翼城县委书记耿喜根的一席话,就很能为“贬值说”作佐证。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老耿语惊四座:“我多次反思:到翼城一开始还交过一些饭费,后来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下乡白吃,住招待所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同中国一样也分四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如今,只有“立春”还受到重视,其中最盛大的活动就是“撒豆节”。 日本人每年一到“立春”时节,便会在家门口挂上串有沙丁鱼头的桂花树枝,然后抓一把大豆,手里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起,拉丁美洲陷入“近五十年来最严重、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拉美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结构性”危机,它不仅使拉美发展进程滞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债台高筑,国内外结构失衡,而且使拉美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资本净流出地区。经济危机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关于发展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都围绕人们是看重物质资源还是看重社会关系而展开,二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当一个人或组织寻求帮助他人的时候,这些争论就特别明显。比如,有人将食品转移斥责为施惠,也有人赞扬它是社会保护,这要看和食品转移相伴随的社会和象征性妥协而定。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国际化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来的负面现象之一。恐怖主义的“国际”含义 在于:一是目标的国际化, 二是行动的国际化, 三是组织系统的国际化。国际恐怖主义手段的日益 残暴是借助了电子信息与高技术创造的条件。今后生物、化学、放射、黑客武器都会成为战争手段。 弱者可以利用信息与高技术获得袭击强者的有力手段。信息时代教育的普及也为恐怖分子更多地 掌握高技术提供了可能。信息社会的传媒和网络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对恐怖主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 提升了恐怖主义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 9?11 事件”后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系列反恐决议填补了现行国际法的空白 , 加诸各国 不得默许、窝藏、支持恐怖分子在其境内活动的义务。然而,在这些义务没有得到履行的情形下,其 他国家若要对其采取相应的武力措施,是否有适当的国际法依据?如果国家想要打击恐怖分子, 那么它应以何种理由在另一国的领土上实现这一目的?实际上,在当前的国际法框架之下,若是 一国不愿意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其领土为恐怖组织所用,受到恐怖活动袭击的国家便可对该国诉诸 武力,以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因此,《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 在国家责任构成要件和承担形式方面应做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日”与精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困境近30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即从“文革”进入改革。我们的一切,包括文化遗产都在这剧烈的变化中不断地产生前所未有的问题,面临巨大而全新的难题和挑战。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文革”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次灭绝性的破坏。因为它直接以文化遗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28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2005年度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①(以下简称“报告”),对过去一年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性质进行了战略评估,分析了恐怖主义的庇护所、美国的反恐政策以及恐怖分子试图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这是自“9·11”事件以来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介绍启功先生生平的文章中,都曾提及启功先生从来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曾有人给他写信,在信封上写“爱新觉罗·启功收”,却被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由此,便联想起《启功韵语》书中最末一页的诗二首。这两首诗的内容是与此有关。全诗如下: 族人作书画,犹以姓氏相矜,征书同展,拈此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