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梁孝 《岭南学刊》2011,(5):115-119
苏联的文化体制及其核心思想体系是在一个极端时期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动员型文化。极端时期结束之后,苏联文化体制不仅没有根本变革,反而不断走向封闭,最终失去内部活力,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僵化,对内失去凝聚力,对外失去竞争力。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和后来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核心思想体系从封闭走向“空转”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中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不能不研究苏联。为此,本文就前苏共的之党教训和我国党风建设问题作一探讨:苏共亡党的原因,中外理论界早已谈得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七条:  相似文献   

3.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看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是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右倾悲观主义者就曾经提出过的疑问。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有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过疑虑。一些人甚至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出现了理想信念危机。  相似文献   

4.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社会思想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基础,而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就必须注重它的“内和谐”和“外适应”。  相似文献   

6.
对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只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群众基础同样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无的放矢。苏共垮台活生生的现实表明,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即便是苏共这样的老党大党,也同样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苏联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9.
何万 《现代领导》2010,(11):36-36
遵义会议推举出的总书记是张闻天遵义会议没有选举毛泽东代替博古,出任总书记,是因为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毛泽东由于创建红军和苏区,所以名气很大,与朱德并列,以“朱毛”著称.国内外以至苏区军民多把他看作红军和共产党的领袖,知道向忠发和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的反倒不多。这也是苏联和共产国际重视毛泽东,使“左”倾中央对他不能为所欲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党内的地位却一直不高,  相似文献   

10.
1948年,我们家住在苏州,当年庆祝苏州解放时,大家除了喊“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以外,在各种政治学习会上,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向苏联学习。那时,中国和苏联的友谊是永恒和牢不可破的,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1.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08,(4):99-102
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不足是当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启示及我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借助市民社会这一载体,诉诸民众的“同意”,使主流意识形态面向大众日常生活,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路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四马坚导致苏联演变的原因,有国际的,国内的;国内的又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等等因素。而其中主要的因素是苏联共产党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同意下述这样的论断:“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先后经历了“天命观”、“儒家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嬗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挑战,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完成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新一轮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苏共丢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理论界争论了很多年,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主要是苏联的病态体制造成的,这种病态体制不仅摧毁了苏联.同时也导致了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溃败,并使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分析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首先,中国之所以能够抗住“苏联解体”风波的冲击.在于我们党先期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实践,积累了经验教训,释放了风险;其次,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因为现有体制仍然存在苏联模式和中国封建专制残留因素的双重影响,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社会个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其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通过一项针对珠三角地区6855位青年的问卷调查,研究青年互联网平台使用对其意识形态传播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主流媒体接触在青年互联网平台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青年互联网平台使用频率越高,对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和接触主流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年接触主流媒体频率越高,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越积极。并且,根据不同类型平台的中介效应量,区分了“渠道型”“载体型”和“共同作用型”三种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主流媒体对青年意识形态的引导策略:在渠道型模式下主流媒体应保持专业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载体型和共同作用型模式下可与平台加强新媒体内容策划,提升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6.
董琼 《求索》2013,(5):137-139
新时期以来的“文革”题材小说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的意义和价值陷入主流意识与知识分子精英话语中而相对沉寂。直到90年代,这类小说才将革命意识形态话语造就的“人民”神话还原为自在自为又苦难蒙昧的“民间”。当作家把叙事焦点转向民间,重新挖掘民间对抗主流意识的力量时.他们的创作更多地还原了民间的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17.
从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的众多原因中 ,意识形态领域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根据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有关材料试作分析。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已问题成堆1964年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时 ,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然而 ,在国家一片繁荣的背后 ,意识形态领域却涌动着一股股暗流。首先 ,苏共历史遭到歪曲。1966年11月 ,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国内意识形态问题。会上 ,勃列日涅夫忧心忡忡地提出 :“我们至今没有一本关于我们党的历史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 ,“能捍卫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遭遇到很多挑战。总体而言,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挑战、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的挑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挑战。廓清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承重结构"的销蚀与大厦的倒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执政的共产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共是苏联这座大厦的“承重结构”。苏联剧变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在关于苏联剧变的众多因素中,苏共的强弱、兴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必要认真加以研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杨晋川苏联演变和解体是“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共产党内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改革”的思想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改革”的目标模式和追求的社会理想。“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