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怪诞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艺术风格,《百年孤独》暗合了怪诞的美学风格,凸显了怪诞的诸多特征:第一,它是丑恶与滑稽的融合;第二,它是极端反常化的;第三,审美主体对它的接受反应是既可笑又恐怖。马尔克斯之所以用怪诞这种手法,是希望能引发人们独特的快感享受,带给人以威慑力量和刻骨铭心的震撼,使人注意与发现丑恶,并否定丑恶,以此呼唤美好。  相似文献   

2.
《灰姑娘》和《叶限》是两个世界闻名的民间故事,由于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携带了不同的地理基因印记,在文本中也显现出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学地理学是批评和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视域为切入点,探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灰姑娘》与《叶限》两个民间故事中女性抗争意识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邵艳平  宿久高 《求索》2013,(10):134-136,255
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不仅包括时间上的纵向置换,也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就空间向度而言,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其民族情感和深层文化却迥然有异。这反映了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相互联系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叙事模式,原型的重现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原型又不断地被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4.
马尔克斯曾说,直到有一天他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才让他明白什么是写作的真正力量:“震撼是显而易见的,我忘记了40摄氏度炎热的天气,犹如拉响了一根爆破筒。”海明威用简单、清晰的结构和语言把握复杂深邃的现实生活的天才使他获益匪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从叙事上可以看出马尔克斯受到了海明威风格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水”“梦”等文学意象,游戏与文学构成了内容上的联系。探究这一关系,寻找电子游戏与文学的契合点,分析游戏蕴含的文学意义,让游戏成为文学的载体,有效发挥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7.
马硕 《岭南学刊》2015,(1):126-128
《红日》是十七年文学中很受瞩目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又红又专的政治背景下,《红日》跳出了普遍描写模式的局限,以孟良崮战役为线索,有血有肉的刻画出了刘胜、石东根等英雄人物,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本描写让我们重新领略了红色文学的魅力,其在当下文学中的独特吸引力是:在信念和信仰中重生,人物内在感情的冲击,英雄性格多重性的鲜明展现。  相似文献   

8.
天人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感应观是古人在该问题上的核心观点。《史记·天官书》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司马迁看来,天上的星宿与人间社会、地域分野是感应的、相通的,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可以预知"天命",即预测军国大事和王权更替等。通过对司马迁天人感应观的揭示,可以对其"天命"思想有客观正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求索》2007,(9):187-189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认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这种文学思潮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童话《小王子》是第一个从空间运动和向宇宙追问的崭新纬度来探索人生的现实处境与追求人类终极理想的作品,本文以此作为个案,从存在主义哲学观下创作者的身份追寻、现世社会的精神隐喻与文本呈示的荒缪世界,作者创作的动因探析以及童话书写的理由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的高度契合等四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存在主义哲学对于当下生活的启迪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马骏骎 《新东方》2006,(7):60-64
一、引言我国纪录片发展自1958年第一部纪录电影的诞生开始,就记录并肩负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和使命。近50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淡出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化。纪录片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当下我国纪录片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我国纪录片界的首要课题和目标。二、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表征和发展趋向关于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何苏六曾经指出:“我国纪录片的社会化并非社会学中社会化的概念,而是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普遍的个人、小群体、行业而言的一个更为宽泛的外延和疑似,有着多元化的意味。”笔者…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内容显现出厚重的当代意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必修课,矢志不渝坚持正确的宗旨观、政绩观、生死观、友谊观、挫折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影视与小说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互动频繁。小说的影视改编,一方面,在文学性上提升了影视剧;在另一方面,也通过影视这一媒介使小说本身得以提升和拓展。两者的互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原则和策略来解决。比较同名的电影和小说,讨论电影与小说各自的得失,是探讨影视与小说关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田子爽 《求索》2014,(4):146-149
在明清传奇史上,《东郭记》是值得关注的一部作品。孙仁强巧妙地将八股文要素与戏曲融合在一起,化腐朽为新奇,借古讽今,揭露与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追求富贵利达而致道德沦亡的种种行径。《东郭记》并非个案。晚明朝政的黑暗腐朽以及科举制度的不全,使得不少科举文人借助戏曲创作来宣泄心中之郁积。他们的八股文素养与戏曲要素水乳交融,在荒诞幽默的氯围中传达着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严肃主题,从而使人股文文体要素在传奇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孽海花》和《玉梨魂》分别为清末和民初最为畅销的两部小说。《孽海花》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市民读者自我个性意识的萌动 ,但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自己肩上所负有的社会使命感。《玉梨魂》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市民读者个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在社会转型后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彷徨而不知所终 ,他们苏醒后的个性意识遭到了封建礼教的压抑 ,于是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下与自己本身已经具有的顽固观念不断地争斗 ,撕裂 ,外化为浓重的悲哀。虽然他们并没有像晚清小说家的那种社会责任感 ,却如实地抒发了民初社会所共有的时代情绪并深深地影响了新文学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的产物,是实行正确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素娟 《求索》2008,(5):193-196
《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是唐代高僧义净西行求法归来后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语言通俗,有许多新词新义出现。这些新词新义,可对《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的书证进行订补。本文择要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李锡海<现代化与犯罪研究>将大历史观深入到犯罪领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解释犯罪的社会性动力机制,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术范畴考察犯罪,在犯罪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中把握犯罪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