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倩  ;秦乐娱 《求索》2008,(5):118-119
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对于解释语符系统和语言意义的模糊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该理论强调范畴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它源自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说。它使我们对语符系统及其意义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该理论本身却还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拟探讨其合理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模糊语言研究的起源及发展脉络,界定了模糊语言的概念,并逐个分析了模糊语言的四大语言特性,即普遍性,相对性,多维性,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决定我们在文本阐释过程中不能一味求"信",而应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从语言本体的模糊性反观文本阐释活动,阐释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解除文化因素困扰,模糊与精确相互转换,灵感思维,形象转换等方面。而且,阐释主体在阐释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度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司法领域中的语言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讲,法律语言研究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范畴。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存在着较大不同。中国法律语言研究重书面语研究而轻法律口语研究,范围多局限于语言本身,很少涉及到语言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外法律语言研究对国内法律语言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外围不良的语言环境对法律语言具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力,是法律语言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影响人们的语言和思维而不被人们注意的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也就是法律外围的语言病毒。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法律研究多数涉及法律语言的道德性指标,对厘清语言的不可通约性结构缺乏应有的探索意识。纵观19世纪法学成果,围绕语言与法律的语义思辨一直没有停止,那时候,人们经历的是一个满怀信心看待法律确定性的时代,20世纪后半期,却拉开了不确定性的研究帷幕。对现代实证主义法律思潮的语言形式抨击提出了质疑,主张树立后现代主义法律观,视少数民族法律语言为充满弹性、允许意旨模糊的流变组织,通过放弃语言通约性结构的"唯一解"立场,促使法律概念始终处于不止行的发展过程,用以适应多义性时代的法律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李晓莲 《人民论坛》2010,(6):280-28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文化的关联性、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语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和影响着语言理解判断的准确性。要达到准确的语言理解,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构建文化关联性强的认知语境,使文化、语言和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警察执法中的权利告知语言检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红 《公安研究》2010,(11):59-63,89
法律设定了权利告知程序,警察履行了权利告知义务,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就得到了保障。只有当事人真正理解自己享有权利的内容,才可能在公安机关即将展开的执法活动中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才可能更好地提高人民警察的规范执法水平,维护法律的权威,提升执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而权利告知内容能否被真正理解,与警察在履行告知义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为使权利告知语言具有可理解性,警察执法中书面告知语言应通俗化,口头告知语言应模式化。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主体性、模糊性以及建构性等特征使得语言不可能完全精确地表述客观事物;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是在诸多动态的语境中发生的。各类语境在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孤立存在,在现实的语言学习中,建构合理的语境,形成有效的互动协同,实现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有利于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明确性是立法语言的基本特征,立法语言体现出准确、简约、庄重的特性是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明确性的背后却隐藏着法律模糊修辞的必然性。绝对的明确导致法律规范的滞后与僵化,模糊修辞的灵活性、协调性决定了它是消除立法语言过于明确带来弊病的必然选择。刑法在罪行法定原则的思想指导下明确性成为其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其也因此被成为最精确的法律科学,但是在以明确性作为立法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刑法规范模糊性的功能。作为立法语言的一种修辞方法,模糊修辞是服务于立法语言的,同时又作用于立法语言,一方面说服制定法的接受者服从法律,另一方面协调法律规范与其所调整的事实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协调法律权威与共识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王卉 《人民论坛》2010,(5):102-103
法律语言分为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两大类别。这两者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规范。法律语言学研究要跳出为语言而语言的圈子,在注重理论性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法律语言的应用性指导,积极投入到司法实践中,解决语言问题和法律问题。制定合乎法律规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的模糊性及其确定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董冬冬 《青年论坛》2006,(1):121-125
法律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社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主体能力的差异性和立法的技术性决定的。法律解释是走近法律确定性的途径,实现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判断法律确定性的形式标准。同时提高适法者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也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1,(9):92-93
唐晓红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准确、严谨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是立法语言的生命和首要特征,但模糊的法律语言在法律实践中却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权保护在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金智 《人权》2003,(4):42-44
把语言权看作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研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国际上已经开过多次有关语言权的专题学术讨论会,语言与法律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Linguistic Law)先后在世界各国举办了八届法律与语言国际会议,语言权问题一直是会议的讨论热点。我国香港理工大学1996年也曾经举办过一次有关语言权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国于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中国语言权的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社会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科学等,讨论了学术上语言和民族认同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讨论与在法律定义中作为民族认同标志的语言的作用相比较,目的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少数民族表达了希望维持他们独特认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从而防止语言消失,有效地维护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语体 ,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法律语言以其特有的文风和格调 ,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语体。而立法语言作为法律法规内容和条文的外在表现形式 ,对语言体式的选择运用是由法律规范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笔者认为 ,立法语体具有以下特色和风格。(一 )准确、规范准确 ,是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的生命 ;规范 ,是法律本质的内在要求。所谓准确规范 ,首先是立法的词义、语义准确 ,不生歧义。法律规范的任何含混或歧义…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语体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法律语体风格是法律语体对法律语言的风格要素的综合归纳。它是一个稳定、完整而又自足的系统。法律语体具有庄重性、准确性、稳定性和简明性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语言以其混杂性、简洁性、直观性、模糊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并形成了群体表达的有力传播途径,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发挥新媒体语言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语言的模糊性,不精确就是语言的模糊性。比如:“软硬”就是模糊的形容词。面条和木头比起来是软的,木头和钢铁比起来,木头又是软的。可见光说软和硬不很精确。生活需要语言的精确性。比方写科技论文,订合同,订契约等,要求语言尽可能地精确些,排除模糊性。同样,生活也需要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它作为浯言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