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如何正确地收集证据王金林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的基本作用就是证明案件查处结果符合事实的原始状况,从而揭露犯罪,惩处违纪,澄清是非,保护无辜。所以,在查处党内违纪案件工作中,如何正确地收集证据是案件检查工作的重要一环。收集证据是一项...  相似文献   

2.
证明责任制度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刑事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以及法律规定的部分当事人应当收集证据、提供证据,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否则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制度。刑事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控诉方来承担,但特定情形中,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程度的证明责任,但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在控诉方,通常情况下,被告人只需对控诉方的有罪指控的证据体系提出存在合理怀疑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秦颖慧 《唯实》2009,(8):131-134
刑事证明责任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以及法律规定的部分当事人负有收集、提供证据,以证明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责任。刑事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控诉方来承担,但特定情形中,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程度的证明责任。通常情况下,被告人只需对控方的有罪指控的证据体系提出存在合理怀疑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的诉讼证明模式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与证据裁判三个阶段。今天,以证据为认定案件事实之基础的证据裁判模式已在现代法治国家全面确立。我国法医学先驱宋慈早在南宋便于其代表作《洗冤集录》中阐释了证据裁判的观念。宋慈证据裁判观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重视客观证据、强调司法检验、善于实验方法等方面。宋慈证据裁判观对当前我国司法证明亦有镜鉴意义,宋慈不轻信口供,强调客观证据重要性的司法证明观念更有利于侦查活动的法治化,有助于克服"由供到证"证明模式的弊端,也更益于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之维护。宋慈认为,即使获得了与被告人供述相互印证的证据,仍应尽可能搜寻与该实物证据相互印证的其他证据,以实现法官"内心确信",这种证明方法弥补了当前"印证证明方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孟海燕  陈莎 《湘潮》2013,(2):33-34,37
非法证据庭审程序和排除规则的确立是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在我国刑事庭审程序中,公诉机关与排除申请人举证责任分配、证明标准如何确定是实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领域,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中,"合理"如何确定、多元利益如何衡量与分配是该制度亟待进一步深化解决的问题,否则,证据排除庭审程序只能形同虚设。或许,今后在立法中确认一种独立的听证程序能更好的达到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即在法院审判中设立一个独立的证据听证程序,配套以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明确的证明标准可以减轻庭审的负担,节约诉讼资源,更好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6.
熊志海  杨远林 《探索》2003,4(5):136-139
"诉讼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这一主流的证据定义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是中性的,并不就是事实.既有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因而蕴含有案件事实的真实的证据,也有不符合事实、与案件没有联系的虚假的证据.因此,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审查判断,查明证据中确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事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人证与物证"则是证据的存在形式.因此,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正确地收集、运用和判断证据,对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事证明标准,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一、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想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西方国家的证据立法早已据有一席之地。而在我国长期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活动中存在着“轻程序重实体的”观念,为追求实体的公正而忽视程序的公正。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严格意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当然也…  相似文献   

8.
在执纪工作实践中,有的案件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定案。所谓间接证据,是指凡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由此说明,使用间接证据是有条件的。中央纪委办公厅1991年7月颁发的《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第21条规定:“没有直接证据而仅凭间接证据定案时.所有间接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相似文献   

9.
我国立法上对证据合法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也不统一,表现在:盲目相信控方证据;忽视被控方主张;虽然确定由控方承担证明责任,但证明方式不当;被控方承担证明责任。经过理论分析,建议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对证据合法性证明责任分配拟做以下规定:当被控方就控方的证据的合法性提出置疑时,控方应对证据的合法性承担完全的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0.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口供裁判、证据裁判精神体现到证据裁判原则确立的漫长发展之路。在我国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要做到正确理解案件事实的内涵,有效解决证人出庭问题,进一步完善口供补强证据规则,并对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作中国化解读。  相似文献   

11.
查处违纪案件,认定违纪事实必须做到证据确凿,这是办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除了要运用直接证据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大量的间接证据来认定违纪事实。直接证据是指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那些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就证明力而言,间接证据的证明作用不亚于直接证据。因为有的案件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根本无法取得直接证据。有些违纪人员手段狡诈,作案时不会让人看见,○即使案发后也不肯轻易供述和承认自己的违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定其违纪事实,…  相似文献   

12.
熊志海 《探索》2002,(3):123-126
证据只是证明待证对象的根据,这一载体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自身并不必然具有客观性.证据之所以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证明待证事实,就在于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联系.法律事务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所有活动,都是研究和确认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否是客观的、真实的.因此,证据的客观性其实并非证据自身的属性,而只是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客观联系的不可或缺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仲卫东 《唯实》2009,(12):76-78
品格证据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为了避免偏见以及保证诉讼效率,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的一般排除规则。然而规则当中也有例外,例如当品格处于案件争议时,其证明价值不可否认。品格证据规则的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诉讼主体的运用上,通过对被告人的品格、被害人的品格以及证人品格等三个方面的阐释予以说明,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格证据规则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兵团党校学报》2008,(3):51-51
今后法院在审理房产登记纠纷类案件中,将不以房产证作为房屋所有权唯一证据。在《物权法》实施之前,法院在审理房屋登记类案件中,主要以房产证作为主要证据,一方当事人持有记载自己个人信息的房产证,并且对方没有证据证明该房产证是非法取得或者房屋登记机关登记错误,持有房产证的一方基本就能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15.
论诉讼证明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志海 《探索》2000,(5):90-94
本文评析了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界近期出现的否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各种理论观点。作者将诉讼证明标准划分为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认为诉讼证明活动不应以证明主体主观判断作为是否证明的标准。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以及诉讼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应以“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客观证明标准判断待证对象是否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16.
证明 ,是指用已知的事实去确认未知事实的活动 ,这是一般的逻辑证明。诉讼中的证明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或阐明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①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依法运用诉讼证据确定刑事案件事实的活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 ,主要是发现、收集证据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所以 ,刑事诉讼证明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各个诉讼阶段② 。刑事诉讼证明不仅解决思维形式问题 ,而且解决案件事实内容问题 ,因此 ,它除了应当遵循一般逻辑证明的规则外 ,还应当遵循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广场     
《先锋队》2007,(10)
临汾市:推行投标保证担保制度今年以来,该市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大力推行投标保证担保制度,即在工程招投标前,要求所有投标人必须提供由担保公司出具的保证担保证明,不能  相似文献   

18.
诉讼证据概念与属性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志海 《探索》2001,(5):130-134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法定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诉讼证据就是,其实也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诉讼证据是由法律规定的与案件待证事实有着关联性的证明根据.它本身并非就是事实,既有客观存在,又可以有主观形态.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只有关联性和法律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新刑诉法其中一个亮点就是规定在现有证据不能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但该规定仅仅适用于法庭调查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仍然缺少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因此,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为视角,通过分析有关具体问题,解决目前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一些困扰和障碍,从而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行政机关执法过程中.行政程序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一把利剑.而“证据是法律程序的灵魂.离开证据的证明作用.任何精巧的法律程序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