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太原先生的专著《〈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已出版问世,承蒙厚爱,赠书与我,拜读之后,收益甚丰。于是,愿意以自己的体会文字,贡献给读者诸君,希望通过我的这一管见,引起更多同人和读者对青年学者张太原先生及其学术成果的关注。正如张太原先生所言:《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的政论文章集中体现了一套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领域,而且对…  相似文献   

2.
历史剧集感官、认识、精神三方面的美学功能于一体,决定了历史剧创作必须遵循"历史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历史剧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历史共性与历史个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对历史进行艺术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历史剧集感官、认识、精神三方面的美学功能于一体,决定了历史剧创作必须遵循"历史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历史剧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历史共性与历史个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对历史进行艺术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吴超男 《世纪桥》2009,(23):45-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5.
吴超男 《世纪桥》2009,(21):45-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旭 《学习月刊》2014,(14):30-30
胡诺特·迪亚兹曾获得普利策奖,国家书评人奖,欧·亨利奖,马拉穆德奖等多项大奖。其处女座《沉溺》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学界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中在多米尼加移民肮脏不堪的生活环境中生存的主人公尤尼尔.尤尼尔的母亲以及小说似真非真的故事情节等都是多米尼加移民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的写实。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前提,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实践中,存在政府主导失当、农民主体缺位的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二者发生矛盾并不是坏事。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一个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博弈过程,需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博弈机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接纳、应承政府的主导作用,让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着力点一致起来、融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这将是化解政府主导失当、农民主体缺位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武进提出了到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正确认识率先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建的新挑战,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最重要、最艰巨的使命。当前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的新情况,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和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足都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党建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应用型高校本科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阐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各因素对教学成果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本课程与实际工程应用方面联系紧密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分析“以学生为主,项目任务驱动为辅”的教学实践过程,体现了项目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安装造价人才的目标。由于预算定额存在地域性的特点,课程教学存在着教材选用困难、前导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技术体系隐蔽性强等难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主要以分析清单规则与定额规则的影响,BIM技术的影响及项目化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及专业师资培养等方面展开分析与探索,以此试图得出本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科学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晓红  黄铭钊 《世纪桥》2012,(13):35-36
黄光国在“人情与面子理论”中,将人际交往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性关系,并根据二者间的不同关系厘定出需求法则、公平法则及人情法则。本文基于该理论模式,以《围城》作为分析材料而剖析小说中涉及的各类人情关系,并对混合性关系进行重新分析,结合“请托者人情资源的掌握情况”这一条件,提出直接性混合关系和间接性混合关系两个子概念。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界标榜思想革命的旗帜高高举起,对当时的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鲁迅先生无疑是这场革命的擎旗手,他对国民性的改造更是扩展为众多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主题。陆蠡与鲁迅同为浙东作家,他的作品同样以写故乡人,故乡情,故乡事为据点,展开自己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关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痛恶,最为痛心的是,他对于民众的愚昧性与国民的劣根性的揭露。文章通过对陆蠡散文作品语言的分析,挖掘他写作的心理路程以及他在写作过程中隐含的精神世界,探讨他与当时的文学领袖鲁迅文学思想的契合。再者,陆蠡也是在鲁迅先生文学火炬的照耀下,探索文学的创作。他们同样把文学作为擎在手中的武器,向恶势力投去强硬的匕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下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教育部所提出的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由此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分析其在传统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上的弊端,通过改进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重新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评价,教学效果表明该评价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又能够对学生和教师起到双方面的激励和反馈,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一起被人们合称为“乐府双壁”。其主要内容是:“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深入辽宁省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这一自发型公益组织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等的了解,发现,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依循政府相关政策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在其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不但得到了政府与企业的支持,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志愿者和传统文化知识学员.通过向学员讲授传统文化知识,Y区传统文化中心重塑了学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员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理疾病与家庭矛盾,同时也促使学员完成了传统知识的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斯刊品牌是一种期刊在长期的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广大读者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构期刊品牌、成就品牌期刊,就是在获取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期刊要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和有利位置,必须营造好的品牌,实施具有远见卓识的的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6.
全面了解《劳动合同法》在我区的贯彻执行情况,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宗族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文化中虽有封建糟粕,但也有宣传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尊老爱幼、和谐互助、爱乡爱国的积极因素。桂林是广西古代的文化中心,文章以《陈宏谋家书》的家学内容为例,探析清代临桂陈氏宗族文化对培养优秀人才所起的作用,发掘探究陈氏宗族文化的教化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特色定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推动建设“红”“专”结合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快车道。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了专业课中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梳理。从《社会保障学》课程中八项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进而阐述其中蕴含的包括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准的职业定位、激励和引导智能素质开发以及开发学生锤炼个人的实践能力等五大方面独特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