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丽、智慧、财富你选择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智慧!"由此可见,智慧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成功的花,总是长在高高的山巅.上帝给了每个人摘花的机会,但是上帝不会给每个人都发一把云梯,让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摘到花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开动脑筋,为自己打造一把云梯,并依靠这把云梯直达梦想的巅峰.所谓"云梯",并非投机钻营、不择手段,而是依靠智慧得出一种聪明的技巧,怎样让陌生的公众注意你、接受你.  相似文献   

2.
正一、时间是稀缺资源,每个人都应倍加珍惜传统观点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当代观点认为,时间比金钱还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先生讲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时间是单行道,过去了就回不来了。时间是既定的稀缺资源。上帝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不多不少,完全均等。一天24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使人智慧,却并不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在人的头脑里,并不在哲学的教材、专著里。智慧孕育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却不必然产生出智慧。每个人都可以是智慧的,但任何人也都不会自动成长为智慧的人。智慧之学探讨智慧孕育于怎样的意识,能够产生出智慧的意识又何以让智慧无形湮灭,意识如何才能最终产生出智慧。"知人则哲"。在人的精神世界,知识和逻辑的力量是有限的。真正哲学的智慧是让人人都拥有智慧的智慧,并非借助创造、发明来显示自己有智慧的智慧。真正的哲学是思想的学校,人人都应当学习,并非少数专家的事情。思想健康成长,人人都可以是智慧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共产主义信念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人类理性成果,而宗教信仰则是另类于理性的人类智慧。马克思对宗教与哲学这两种意识形式作了明确区分,即"来世的智慧"与"现实的智慧"。黑格尔则混同宗教与哲学的不同,导致理论上的窒息,使其哲学的核心概念"绝对理念"成为上帝的代名词。宗教与共产主义分属于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二者之间混淆性质则两误,明晰界限则互济。  相似文献   

5.
钟芳 《人事天地》2010,(24):1-1
作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可不可以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有大风雨、烈日和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上帝,但中国的上帝与西方的不一样。西方上帝与人的关系是超越的、断裂的,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天人互益的关系,是连续的,彼此没有超越性,更多地体现出人的自由纬度和人的自由性。所以,中国传统的天道比西方的上帝更具包容性。未来中国民族文化重建并不靠请回上帝来完成,而是在人性与天性中寻找平衡,建立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是我们向基督教文化学习时应该有的态度,也是儒学重建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犹太教哲学家迈蒙尼德在犹太教面临理性哲学的挑战的情况下,采取融合的策略,以哲学的理性的方法来为宗教辩护。在有关上帝的形而上学问题上,他一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传统,接受《塔木德》贤哲们所解释的所罗门王智慧奥义,另一方面又对这一传统进行革新,使其具有理性化的特征。迈蒙尼德对所罗门王有关"神车论"和认知上帝的禁诫进行分析和全新解读,并由此阐述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是对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愿景和展望。探讨"智慧社会"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人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智慧化、智能化,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的底层基础,构建完善的智慧标准体系,实现创新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英语幽默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段。理解和欣赏幽默是一种奇特的享受。莎士比亚认为,“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体现”。高尔基说:“幽默是生活中的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和欣赏幽默,学会运用幽默,培养幽默感。  相似文献   

10.
施特劳斯对洛克颠覆传统的解读,是以上帝从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中被剥离为起点的。他通过"洛克未将上帝与启示作为自然法的一部分""理性法是完全以个人为基础""理性不过是个人自然权利的道德教诲"这三个步骤或命题,将上帝从洛克的理论中剥离出去,从而构建其别具一格的洛克自然权利理论。然而,施特劳斯理论构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之处,以此反驳施特劳斯对洛克自然法理论的解读,进而反思施特劳斯对洛克自然法理论的阐释与解读,能更好、更合理地理解洛克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道"与西方"基督教上帝说",在世界观上都绽放出大视野和高境界的动态整体观。不过文明之发展,却使这种整体观在建立差异或"他者"中被打破。人类在追求由多样性"他者"构成的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陷入无穷"他者"统治的异化之中。特别是人们在使"最高价值自行废黜"的同时,也使人们精神有如在"荒漠的荒漠"中变得孤独恐惧。西方在不断解构"形而上学"的浪潮中,已经使上帝说的合法性日益受到质疑。海德格尔所谓"还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这个"上帝"最终只能归结为不能被解构的"天道"。  相似文献   

12.
黄金的早晨,常有鸟儿啼鸣。在24岁就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海森堡,总记得童年时代妈妈对他讲的一段话:"人生最宝贵的是每个清晨,每天清晨上帝会派来三只鸟,一只是黎明鸟,一只是唱春鸟,一只是布谷鸟……孩子,这三只鸟会给你衔来人生的金穗,错过了黎明,你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要践行"同心"思想,就必须将广大的统战对象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可能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花更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好统一战线凝聚人、团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把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打造各种智慧和力量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发挥好统一战线"粘和剂"、"助推器"、"加油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智慧公安建设是一场全新的警务革命。智慧公安建设拓展了公安生产力,丰富了现代警务的政治意涵,不仅给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促使公安机关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警务流程等方面发生重大而积极的转变。要准确判断智慧公安建设条件下公安工作变与不变的基本态势,高站位规划推进智慧公安建设,高效率应用智慧公安建设成果,高水平管理智慧公安建设,克服标签化、唯智能化、焦虑心理和"云""端"不同步等倾向。  相似文献   

15.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正>智慧型组织管理模式也称为C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的理论价值:许多初读《C管理模式》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C管理模式立足道、儒、法的中国传统文化,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学与中国国学及中医智慧融于一体,其理论结合人的身体机能,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C管理模式》的政治价值: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持续蔓延,一大批欧美企业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愈加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不断出现的"被精神病"给社会带来的恐慌,"被精神病"者没有权利,自由、人身都受控,出院很难。因法治不健全的体制下,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围绕权利思维,从医学和法律规范对精神病的诊疗、鉴定、管理,赋予"被精神病"者异议权、自主决定住院权,建立纠错机制、审查程序等,通过可操作性的规制来防止"被精神病"。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四个伟大"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所诠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不少人对其实现表示质疑。而只有将按需分配理解为"按照每个人合理的、满足其生存特别是发展的需要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按需分配的实现才是可能的。它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消除私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每个人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尽管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但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