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自杀性恐怖犯罪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标或恐怖效果而经常采取的一种恐怖犯罪行为。近年来由女性直接实施自杀性恐怖犯罪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并在犯罪主体成分、犯罪手段、犯罪形式与数量、犯罪科技化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态势。究其根源.社会地位低下是女性参与自杀性恐怖犯罪活动的基础根源,民族主义因素与宗教文化影响是其思想根源,战乱冲突境况是其外在根源,恐怖组织利用是其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犯罪快速增长,尤其以性犯罪、侵财犯罪、毒品犯罪最为突出。目前,女性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犯罪年龄出现低龄化,高学历智能化犯罪逐渐增多。因此,分析影响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加强对我国女性犯罪的研究,采取适当的社会对策,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年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数量和人数不断增加,犯罪类型不断扩大,社会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了解犯罪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1998~2008年的S县女性犯罪,因为其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而呈现不同的特色。以该地域的社会状况为背景,着重分析女性犯罪人的年龄构成、婚姻家庭状况、犯罪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可以展现出转型背景下辽宁女性犯罪的区域特征。社会应进一步关注女性的婚姻家庭、教育状态、就业发展空间等女性问题,以进行女性犯罪预防,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当前女性犯罪呈现数量上升、所占犯罪比例增加、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流动人口为主,暴力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突出等特征。影响女性犯罪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传统道德观念弱化、自身素质较低等。抑制女性犯罪,需要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法律等教育,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加大“黄、赌、毒”的根治力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日益低龄化,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青少年自身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实施犯罪时所遗留的现场具有特殊性,剖析青少年犯罪现场的特点有利于刻画作案人脸谱、确定侦查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女性犯罪问题凸显,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是推进社会和谐的要义之一.通过实证材料的分析,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角度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进而剖析女性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女性犯罪防控措施,以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女性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犯罪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粉碎。“四人帮”以来的犯罪理论思考 一、基本情况 犯罪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不是孤立的,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变化的。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犯罪情况,随着我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变革和社会治安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犯罪的发展规律;考察我国建国后犯罪案件发展变化的历史及其规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犯罪 1,情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发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证明,党在建国后头7年所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因此,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的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1952年全国发生的刑事案件比1950年就下降很多。1950年全国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有51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女性犯罪率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女性犯罪由于具有特殊的心理,生理因素,其犯罪手段往往区别于男性犯罪,但却又与男性犯罪有着这样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特殊的社会危害性。掌握女性犯罪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点,分析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探究女性犯罪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防治措施,防止、遏制和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10.
毒品数量作为毒品犯罪司法实践中的量刑标准,具有着重要作用。但作为法定刑幅度的依据,其起到的作用是片面的,其并不能全面反映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对毒品犯罪法益的认识不足所致。为此,应当考虑毒品犯罪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性,对毒品数量、纯度及其他情节所反映出的犯罪社会危害性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通过明确量刑情节及具体幅度,适当调整法定刑,从而尽可能地对毒品犯罪合理的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1.
中外犯罪统计学提供的数据表明:女性犯罪的数量大大低于男性犯罪。1971年英国女性犯罪占14.5%,1973年西德占17.1%,1975年日本占16.9%,1985年中国占5%。就大多数国家而言,女性犯罪率为男性犯罪的1/10。但若以等同数量的男性与女性犯罪相比,则女性犯罪的危害性远远要大于男性犯罪的危害性。本文试图对当前女性犯罪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作一探索,以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2.
女性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女性参与各类事务以广阔的机遇,同时也为女性犯罪提供的机会,女性犯罪占整个犯罪比率不断上升,对整个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定罪量刑标准的统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网络传销犯罪的认定、处罚标准也应该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当前网络传销犯罪在立法方面存在不够完善、对接错位,以现实社会传销为靶子制定的法律标准难以应对网络传销的问题;在司法方面存在司法人员重点关注客观方面而忽视犯罪构成其他方面,忽略违法性认识在定罪中的影响、量刑标准混乱等问题。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传销犯罪数量激增,完善网络传销犯罪认定、处罚标准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倡刑法谦抑性、制定司法解释要符合刑法原意、调整传销组织的认定权、加强司法队伍的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4.
白领女性犯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白领女性的人数大量增加 ,相应的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白领女性犯罪具有高层次与技术性、隐蔽性和非暴力性、情感性、组织性、极大的危害性的特点。其犯罪的原因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因素。预防白领女性犯罪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5.
刑罚(criminalpunishment)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惩罚性的司法反应 ,刑罚威慑则是基于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 ,以刑罚的严厉性来控制犯罪发生的无形力量。刑罚威慑具有双重功能 ,即针对已然犯罪的特殊威慑功能和针对未然犯罪的一般威慑功能。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和维护稳定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但是缘于其先天的内在局限性及致罪原因的复杂性 ,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 ,任何希冀通过加大刑罚量达到消灭犯罪或控制犯罪的努力都将事与愿违。刑罚威慑的目标应定位于将犯罪现象控制在社会所容忍的限度以内 ,而在司法实践中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兼顾若干影响刑罚威慑效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女性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女性犯罪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原因.预防与控制女性犯罪应做到如下几点:努力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市场;进一步摒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贯彻男女平等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网络理论是研究有组织犯罪的一个全新视角。社会网络理论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概念,即嵌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洞。该理论对有组织犯罪的基本观点是:犯罪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势力及其成员地位的评估,不仅仅从权力观的传统角度予以审视,而应同时关注其所掌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通过组织之间以及组织间领导者的交往频率的评估,可以透视出整个有组织犯罪交易网络;组织中某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间的异质性,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协助组织跨越结构洞,建立在社会网络空隙之间的连接,而且这样的成员往往能够在组织内部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和声誉而无论其是否拥有相关的资历和地位。从社会网络理论角度出发,有组织犯罪类型可以划分为社会关系集中型、社会关系层级分布型、社会关系分散型三种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社会网络理论适用于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 1 98 9年至 1 998年 1 0年间宁波地区女性犯罪数据入手 ,分析女性犯罪基本状况、基本趋势 ,并提出遏制女性犯罪上升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的批判由来已久,但不管是否定社会危害性的观点还是用其他概念替代的观点,如法益概念,都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即真正有损于犯罪认定的,并不在于这一概念自身的内容是否具有规范性,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犯罪本质观念。刑法学的研究不应纠结在何谓犯罪本质上,而应围绕着犯罪成立要件而且围绕着确认犯罪成立的最后一项要件展开。以社会危害性说为代表的犯罪本质论,实质是将追问犯罪的本质作为刑事诉讼的唯一目标,且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依赖于对社会危害性的笼统证明,这损害了犯罪认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只有取消社会危害性所代表的犯罪本质观念,才能在犯罪认定标准中确立真正的阶层性犯罪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刑罚(criminalpunishment)是时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惩罚性的司法反应,刑罚威慑则是基于超利避害的人之本性,以刑罚的严厉性来控制犯罪发生的无形力量。刑罚威慑具有双重功能,即针对已然犯罪的特殊威慑功能和针对未然犯罪的一般威慑功能。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和维护稳定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缘于其先天的内在局限性及致罪原因的复杂性,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任何希冀通过加大刑罚量达到消灭犯罪或控制犯罪的努力都将事与愿违。刑罚威慑的目标应定位于将犯罪现象控制在社会所容忍的限度以内,而在司法实践中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兼顾若干影响刑罚威慑效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