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白乐天,世人们可能会感到有些生疏,但说到他的大名,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声名甚著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徙居陕西渭南。早年家境贫困,历尽艰辛磨难。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白居易亦是通过科考而步入仕途。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8  相似文献   

2.
正三峡明珠,滨江之城,忠县,是中国版图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县城。巴蔓子"刎首留城",光照千秋;严颜断头不降,气贯长虹;唐太宗御赐忠州,名闻天下;刘晏、陆贽、李吉甫、白居易等三位唐代宰相和一位大诗人为官忠州,独步古今;秦良玉万里勤王,千古绝唱;吴毅血染羊城,流芳百世;马士弘血战日寇,忠勇长存;张兰权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  相似文献   

3.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4.
巴依 《先锋队》2013,(10):48-49
名人哪个朝代都有,而名人又分为两种:一是载入史册,列传为荣的;二是民间流传,百姓喜欢的。而两者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名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民众、重自律、讲廉洁、干实事的清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下坡路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时势,37岁就任左拾遗(谏官)的他,倡导亲民之风,反对宦官专权,竭力挽回残局。他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5.
张籍(约公元763-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是中唐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尤其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当代及后世的称颂。白居易赞他是“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王安石赞他是“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题张司业诗》)。他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又对稍后于他的白居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唐代诗坛上虽没有杜甫和白  相似文献   

6.
<正>一、思州石砚:历史悠久思州石砚,中国古代"八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于思州治地(今贵州省岑巩县)而得名,古名蛮溪砚,誉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清代谢慎修《谢氏砚考卷三·砚说》载:"蛮溪砚,铁网珊瑚斯石也,出于汉之蛮溪。盖夷人佩刀之砺也,琢于山阴之。鉴湖则放翁笔也,质如玉,纹如谷,则黯,龙尾之群,从而潜韫王之季仲也。"鉴湖(古时浙江绍兴的别称)放翁(即宋代陆游的号,曾任夔州  相似文献   

7.
蜀犬吠日“蜀犬吠日”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在一篇名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文章中,柳宗元写道:“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虽然才情绝佳的柳宗元没有像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诗人那样,与蜀中的美女诗人薛涛眉目传情、以诗唱  相似文献   

8.
自隋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以来历朝历代官吏大都是读书之人。追寻他们的历史故事,捧读他们留下的诗文,发现其中不少人是官场的"另类"翘楚,做官不"作秀",堪称真俊杰,让人浮想联翩,追思久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走进国家官吏队伍。37岁任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竟站着"中枪",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续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他是多次异地交流的官员,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可应然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指陈时政,反对腐败,还创作了大量的反  相似文献   

9.
三载考绩陟明黜幽──白居易与唐代职官考绩伊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刚直耿介,一生坎坷,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少年时代就经历了军阀割据称雄,彼此混战不已的局面,以至于"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及长,又四处飘泊流浪,自言"马瘦衣裳破,别家未三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  相似文献   

10.
刘剑锋教授于教书育人、评论影视之余,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白居易风雨之旅》。这部长达38万多字的作品,视野开阔,文笔典丽,把握历史题材和塑造人物形象老到而娴熟。《白居易风雨之旅》截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12岁避乱江南,至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这30多年的人生历程作为叙述的着重点,这正是这位伟大诗人成长、成熟、兴衰际遇的重要时期,无疑也是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风貌和命运底色的最重要阶段。正是通过对这位伟大诗人形象的塑造和人生历程的探究,剑锋教授寻觅到了潜藏于历史深处的绵绵诗意,使我们领略到了为中国文人士…  相似文献   

11.
廖华玲 《党课》2020,(5):104-105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个著名的文艺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指文艺应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战“疫”,诗歌不能缺席!  相似文献   

12.
孟子指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毫无疑问,一份收获必定有一份付出,只有战胜各种困苦,才有可能收获甜美的果实。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读书解困,求知问学不能不吃苦。这"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费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  相似文献   

13.
古书曾有一记载,说的是唐代诗人自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若有不懂处则修改,直到她点头为止。正是如此,白居易的诗朴实通俗,流传极广,曾被人盛赞为“说尽世间俗语”。  相似文献   

14.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23,(16):26-28
<正>关于“故人”的诗,在唐代篇目浩繁。有些唐诗大家,情谊深厚,知交之间诗文往来数十年,留下数千首赠酬、唱和诗作;也有那些史书无名的故人,因着诗人作者的文采,而留在传唱千年的动人诗句里。唐诗,因情而发,有感而言。故友之间,往往有聚有散,多年情谊加之时间和空间断断续续的隔离,带给人无尽的情绪空间。尤其在车马很慢、时光很长的那些时代,离别重逢、思念寄语、死生契阔,有着更长久而深沉的怅惘。各种浓烈深厚的情触,于唐代诗人处落笔为诗,  相似文献   

15.
悠然心会     
正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一首语浅意深、清幽淡远、诗意盎然的七绝。诗以问而不答,却又不答而答的奇妙形式,抒发了诗人酷爱自由、向往自然、纵情适意的生活态度与生命情趣,也反映出他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郭庆晨 《党课》2008,(12):123-124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不但作了许多为民请命的好诗,更做了不少济世救民的好事。比如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为蓄水灌田,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被后人用他的姓命名的长堤——白堤,并刻下石铭,告诉百姓如何蓄水泄水,以免受旱灾之苦。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上说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是很重视“愧”字的 ,并以此作为一把尺子衡量和约束自己 ,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 ,许多为官者对黎民百姓常怀愧怍之心 ,令人肃然起敬。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先后担任过陕西周至县尉、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他深知民间疾苦 ,写过这样的诗句 :“嗷嗷万族中 ,惟民最辛苦。”他深怀忧民情怀 ,任期内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好事。在周至县尉任上 ,白居易目睹农民冒着酷暑炎夏割麦的辛劳 ,以及交纳税赋后所剩无几的悲惨生活 ,深感问心有愧。在《观刈麦》一诗中写…  相似文献   

18.
一位外国人曾经说过:"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充满革命豪情的浪漫主义诗人。"诗言志。"秋收起义前后,他挥就的《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三篇诗词,不仅再现了曲折的革命历程,更抒发了他如波涛汹涌般的不平静的心情,苍凉之情、悲壮之意、豪迈之气跃然纸上。《菩萨蛮·黄鹤楼》:心事浩茫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27年春,湖南农民运动已发展到了农民自动没收地主土地…  相似文献   

19.
<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白居易说的四月,是农历,公历当在五月,时值春夏之交。转入山寺觅残春,有闲身还得有闲心,即有惜春、恋春之心,有爱美之心。成为闲者是幸福的,但须在和平的阳光下。如果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即使"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相似文献   

20.
唐白居易:外出郊游 就节假日的天数来说,唐代最多,而节假日选择郊游,也以唐代人的热情最高,从春到冬唐代人都喜欢去郊外游赏。农历三四月份,到长安城南的曲江景区游宴则是唐代人节假日里最时尚的一种活动。当时的官宦文人也都爱去曲江饮宴游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