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法典,涉及民事商事共同的法律规范,其形式、形成与内容,皆蕴含着中国特色与智慧。"特"在首创之举,"智"在立法为民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凝聚着一系列立法创新,近来颇受关注的人格权独立成编即是其中亮点,亦是世界民事立法的首创之举。民法典人格权编包含的条文,阐明了人格权的内容,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具体人格权进行规范。借此形式,中国立法回应社会大众对相关权利保护的关切,体现"立法为民"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正从密织个人信息保护网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宁权",从建立反性骚扰制度防线到应对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对伦理的挑战……随着人格权益不再局限于生命与健康,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保障"人的尊严",成为民之所盼,亟待法有所应。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给出正面回应。该编含6章、51条、近5000字,详细规定了一系列人格权保护制度,成为民法典中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总共1260条的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文 《探索》2003,(3):130-133
中国民法典的编篡工作已提上立法议程,在探讨其编篡的讨论中,关于人格权的立法是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比较分析学者们提出的四条思路,我认为人格权法应独立成编。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人格权法编大致的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5.
《兵团工运》2021,(1):4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总共1260条的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实施后,一些民事领域的单行法将不再有效.《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亮点",你知道了吗?  相似文献   

6.
目前正值我国民法典制定之时 ,民法学界对民法典内容、体系编纂等理论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 ,文章认为 ,编纂民法典内容、体系的标准既不是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民法典的“创新性”或“进步性” ,也不是民法调整对象与“人”和“物”的“关联性” ,而是民法调整对象自身固有的属性。为此 ,作者提出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共性问题应当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而非民法调整的对象 ,并构成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民法典的分则部分可由产权编、债权编、继承权编和人身权编组成 ,其中产权编包括物权和知识产权 ,人身权编包括人格权和亲属权。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在《人格权法》的制定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称、名誉、肖像等这些权利之外,还要重点规定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纠纷案件大量发生,这就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保护和限制的新问题。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利用网络披露他人隐私、毁损他人名誉等行为也随之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正民法典编纂历时五年有余,终于在全面小康决胜之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问世了。编纂者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目的,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从规范体系上发挥了统帅作用。从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编排体例创新,到居住权等权利的创设;从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到内在价值体系引领下逻辑严密的外在规范体系的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隐私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隐私侵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增强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将有利于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光明网8月22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针对各地频发的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8月21日表示,目前正在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拟草案在二审时已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予以研究,草案三审稿将在现有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高空抛物现象,近年来时常引发风波。根据现有侵权责任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一般人格权的问题,虽然我国相关法律解释和单行法已涉及部分内容,但是,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已有两部学者建议稿均主张确立一般人格权制度.一部为由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以下简称人民大学建议稿);另一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社科院建议稿).在保障和扩大人权已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确立作为人权基本内容之一的人格权制度,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格尊严不仅是我国公民在宪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人格权。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普遍不够,有关人格尊严保护的立法和司法也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在民法典设计中强化和完善人格尊严的民法保护,以及从完善宪法保护、刑法保护、国家赔偿制度和相关程序法等方面完善和强化对人格尊严的公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侵权责任法》第36条对网络侵权作出原则性规定,其中第2、第3款分别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特定情况下与实施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关于该连带责任的法理基础,学界主要存在着"公共政策说"与"教唆、帮助侵权说"两种解读,前者本身的模糊性决定了其说服力的不足,后者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对共同侵权本质的探讨,用"关联共同说"重新解释共同侵权行为,则可以克服上述通说的缺陷,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连带责任提供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民法通则》确立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并在立法上由具体人格权发展到一般人格权,由精神性人格权发展到物质性人格权。我们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缺陷,并探索其完善的途径,使其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的发展史就是从人格中逐步独立的历史,人格权的诞生和体系化就是现代民法对具体人格关怀的标志。继受德国法而来的中国民法,应当将这种体系化的权利纳入民法典之中,因为这是潘得克吞体系权利本位的法典构造模式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一、网络隐私侵权特征分析在网络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个人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缺少应有的保护,显得太过脆弱。面对大量涌现的网络隐私侵权现象,我们能够感受到网络隐私侵权和传统隐私侵权相比,具有其在网络环境中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网络隐私侵权影响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7.
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实践也同时表明,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都表现为侵害名誉权案件。本文拟就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问题作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向标,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为《民法典》中最贴近市场经济运行的部分,《民法典》合同编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法治指向。这种贯彻体现在《民法典》合同编的立法方式和立法内容上,体现在其制度设置、权利义务的配置上,还体现在其以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己任、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实践上。《民法典》合同编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在《光明日报》发表《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指出,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以法典形式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将其转化为法律上和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执行力、强制力的具体制度。"物权编"从中国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出发,构建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的多元所  相似文献   

20.
王莉莉 《唯实》2016,(5):36-3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终端的全球性使得著作权侵权后果易蔓延且查证困难,这些特性导致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更易受到侵害,因而著作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越发显著。据此,我国学界有观点认为应当扩张现行刑法保护著作权的边界,包括取消侵犯著作权罪的"营利目的"主观要件,以及将著作权人保护作品的自救手段即技术保护措施纳入刑法保护范围。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