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从“村”向“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基层治理的空间秩序构建,是实现我国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采取田野调查法,对上海市青浦区“城中村”改造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发现,结构性赋能、产业赋能和利益赋能构成了基层治理良性运行的底层逻辑,但是产业培育缺失、风险控制不足、政策路径和规划布局不够全面等现实困境对基层治理效能产生了阻滞效应,为构建良性治理格局,实现空间秩序的有效生成,应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激励效能。  相似文献   

2.
民意引导警务创新模式开展治理和管理 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羊肠大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多,治安形势复杂,安全隐患突出,警情高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为破解城中村出租房、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探索治安复杂区域综合治理工作,盘龙分局认真研究、创新思路、科学决策,试点羊肠大村开展专项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当前城区出租屋在治安管理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给违法犯罪人员留下了可以利用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城区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出租屋在治安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城区出租屋治安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城区治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可概括为:一是“城中村”改造中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二是“城中村”改造中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三是“城中村”改造中维稳的思路与对策.“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本着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稳定一起抓,坚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才能将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遏制住,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在从“村”向“城”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城中村社会转型与治理需求复杂化是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在原有集体土地产权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治理结构双轨化、治理策略弹性化与治理资源多样化运作,城中村治理呈现如下格局:集体主导的村治结构与社区治理结构并存;综合性治理与专业化治理互动;正式治理资源与非正式治理资源互补。这种集体主导型双轨治理本质上是城乡两种治理要素、治理思维和治理机制的结合与互动,对于避免基层治理体制僵化、缓解转型期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辩证看待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城中村治理中独特的体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和城乡二元化社会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城中村的村民既生活在城市的街道中,又遵循着乡村的生活法则。二者统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又蕴藏着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引起城中村治安纠纷的纷扰与多发。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中村治安纠纷具有高发性、突发性与群发性的特点,治安纠纷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当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斗争。通过促进治安纠纷的合意解决,以实现城中村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这应成为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治安防控工作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对“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的路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搭建治安防控平台,培育治安防控组织载体,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支撑作用,凝聚治安志愿者力量,汇聚社会慈善资源,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协同治理和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8.
随着利益的多元化、风险社会的到来,社会治安秩序受到冲击,以往的管制思维亟需更新。社会治安治理的逻辑转向以范式转换作为支撑,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范式下的社会治安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策略的情境化以及目标的针对性。对作为变量的治安情境的事实学观察与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自身的张力和兼容性分析,得出理性选择理论、常规行为理论以及被害人学语境下的社会治安的情境治理是可欲也是可期的。通过借鉴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从提升治安违法的难度、提高治安违法的风险、降低治安违法的收益、减少治安违法的诱惑以及排除治安违法的借口等几个方面来优化社会治安治理的原有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治安秩序在现代性本身和转型所带来的双重风险下显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信息化等特征,秩序维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如果说治安秩序结构研究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的原始基点,那么治安秩序便由治安主体、治安实体和治安规范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形成了治安秩序。建构现代治安秩序的过程就是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嬗变产生符合现代治安特征的结构要素,并形成动态平衡的治安秩序的过程。同时,治安秩序作为其他社会秩序运行的保障,其演进发展也是国家治理效能和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是新时代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流动人口和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治安治理主体单一、治安治理模式传统、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河南省A市“综治联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法的启示在于:综治工作应从坚持党委领导、确立政府责任、完善法治保障、打造协同治理、提升专业化水平几个方面入手,为加快推动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治安秩序在现代性本身和转型所带来的双重风险下显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信息化等特征,秩序维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如果说治安秩序结构研究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的原始基点,那么治安秩序便由治安主体、治安实体和治安规范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形成了治安秩序。建构现代治安秩序的过程就是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嬗变产生符合现代治安特征的结构要素,并形成动态平衡的治安秩序的过程。同时,治安秩序作为其他社会秩序运行的保障,其演进发展也是国家治理效能和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指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没有或者保有少量农用地.由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混居,容易产生各种治安问题,需要由公安机关进行重点控制的地区。城中村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存在。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城中村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时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推行“管制——服务”并举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预防的实质是防患于未然,治安预防在治安秩序维护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村一警”警务机制是社区警务战略的延续发展和基层治安治理的创新举措,通过广大村(辅)警深入基层村(社)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各类危害社会治安行为的发生,具有总体治安预防属性。当前公安机关整体“打击优先”的实然运行理念制约了“一村一警”警务机制实际运行效果。应坚持“一村一警”警务机制的预防属性,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尊重治安预防规律,真正树立预防理念,加强“村警”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村警”职业能力,围绕“村警”打造基层“熟人”社会,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治安基层治安治理,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稳定。  相似文献   

14.
当前,治安治理成为治安学研究的热点,但尚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从研究内容看,研究者对治安治理的理论基础、概念与特征、提出社会背景和实现途径等有了一定的研究。从研究现状看,还存在研究者群体数量小,研究成果少,研究主题分散,实践研究少,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在下阶段研究中,应加强对治安治理理论基础、治安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治安治理结构、治安治理实践、促进治安治理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域外治安治理的经验及其借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治安治理实践客观上存在着警察失效、市场失效的问题,基层社区参与治安治理并与政府、市场等主体良性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这种治安治理结构的确立需要社会资本理论的支撑。社会信任是政府治理的支撑点,规范的建立是保障治安治理有序的前提,基层社区参与网络的建立有利于治安治理行为的优化。通过改革优化政府机构、完善立法、发展市场化治安组织和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为治安治理效果的提升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报告认为,广州市社会治安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但是,治安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活安问题仍然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未来几年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犯罪的社会危害仍然严重。解决治安问题关键在于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特别要在严打、扫除黄赌毒黑、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以出租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提高公安政法队伍战斗力等方面下功夫,力争用3年时间使广州市治安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7.
西方政府治理实践和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的兴起、我国政府行政理念的变化、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及社会组织的壮大、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治安管理向治安治理变革提供了可能。治安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具体适用,具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合作性、互动性、平等性和治理职责的分担性等五个特征,应从与各治安主体加强合作与协商、发展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和培育治安管理社会组织等三个方面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综合治理,不断探索"城中村"的管理与控制对策,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构筑治安防范体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指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前,浦东新区正加速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转型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及治安、稳定风险变数不断增多,而居民社区是做好风险隐患源头防范、源头化解、打防管控的最前沿阵地。对此,浦东公安分局立足“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工作导向及“派出所主防”改革思路,对浦东社区警务工作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社区警务机制和运作模式,引导派出所民警深耕基层基础,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推动构建群防群治格局,逐步打牢社会治安稳定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治安的研究开始由技术治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研究者从关注社区治安事实到关注社区治安根本,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区本身的空间性特征被逐渐重视起来,社区治安的空间化特征日益显现.自“破窗”理论问世以来,空间主义逐渐成为社区治安的主流阐释,基于中国城市治理转型的具体语境,解读社区治安不同空间类型中治安主体的多元化和动态化;空间主义主张将社区治安的权利回归社区,旨在发掘社区空间中社区的力量.这无疑为我们探索当下中国的社区治安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