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曼殊,原籍香山具沥溪村(今属珠海),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英国茶行的香山籍买办,母亲是日本人。六岁时开始在沥溪接受私塾教育,十三岁便在广州六榕寺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钵。在其一生中,苏曼殊曾经五度出家,又屡次还俗,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四 影响鲁迅较大的前辈学人,是章太炎。1907年,就是鲁迅与苏曼殊结识的那一年,陈独秀也与章太炎有过接触,还与章氏一同加入了亚洲亲和会。鲁迅与章太炎是师生关系,曾随章氏学习文字学。而陈氏则是章太炎的客人,并无深交。章太炎在世的时候,鲁迅对他很客气,亦无谈论的文章。而陈独秀则快言快语,对其爱憎参半,爱其学识之深,斗土风骨,又憎其混迹名流之间,未保晚节云云。不管鲁迅、陈独秀对章氏的看法如何,以狂士闻名的前辈奄太炎,多少感化过五四这一代人。若谈精神谱系的延续,是要看到彼此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正苏曼殊为清末民初"却扇一顾倾城无色"的大诗僧,且于小说、诗词、绘画、书法、翻译、佛典等皆有造诣;又是弃家投身反清会党革命之少年志士,追随中山先生至死不渝。中山先生与曼殊大师的密切关系,向为治辛亥史及清末民初史者所疏。余试书之以为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中山先生与曼殊同为广东香山县人,系小同乡。中山先生长曼殊17岁,曼殊向以兄长视之。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曼殊十五岁,随表兄赴日留学,就读横滨大同学校,与同盟会元老冯自由等同窗,竟为莫逆。1902年张继、蒋百里、冯自由等发起组织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反清团体"青年会",曼殊亦为发起人之  相似文献   

4.
正康熙九年进士、翰林侍讲孟亮揆谒于谦墓,曾作诗:"曾从青史吊孤忠,今见荒丘岳墓东。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有君已定还銮策,不杀难邀复辟功。意欲岂殊三字狱,英雄遗恨总相同。"是众多咏于谦诗中出类拔萃者。于谦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岳飞的民族英雄。上了年纪的老人小时候都读过他的少年之作《石灰吟》:"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曾感动过很多  相似文献   

5.
丰绍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齐白石当年自称: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此说影响殊远,几成定论。陈子展对此说却不以为然,也不顾及白石老人的面子,直言相陈:齐先生的画比他的字、诗、印的水平都要高,是占第一位的,他之所以把画排在最后,是有意以画来提高其诗、其字、其印。陈子展先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白石老人怒不可遏,指责陈子展瞧不起他。不过,待风波过后,纯真如孩童的白石老人精选了上等田黄刻印赠送给陈子  相似文献   

6.
在书装艺术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鹿耀世先生是位待人真诚,热心公益,很有艺术素养和敬业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7.
金陵城内有二女,一推,一功,奖学爱父唱唱,吟吟,拍昆曲;父爱深似海:一稚女专“夜光”,一幼女号“明珠”,话说是“夜光明珠,在明掌上珠”……这是法国籍华人成之凡女士缅怀父亲的诗句。“一稚”即稚历(之见);“一幼”即幼殊。“夜光”是《世界晚报》副刊名;“明珠”是《世界日报》副刊名。在稚、幼的孩提时代,父亲曾这般亲见地称呼她们。之凡、幼殊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新闻教育家。母亲杨日(致殊)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五四”运动时期活跃于学潮中的新女性,也是成舍我早…  相似文献   

8.
正都知道马克是诗人,但和马克交往中他很少谈诗,更多的是谈酒。他把自己的情都融进了酒里,他又用酒来浓缩挚诚的情意。在朋友圈儿里,马克为人的坦荡而真诚是公认的,马克的勤奋也是公认的,他虽不谈诗,我却常常看到他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诗章。他新近出版的诗集《往事如云》,是他执著于诗歌的又一个显著例证。  相似文献   

9.
名诗有时出在无名者,这句话有三种意思:一,历史上有太多的诗很有名,但考证不出作者是谁。如果那时的诗都署上了作者的名字,甚而这样的名字太多、太响,名诗也许不会有名,还会被作者相互淹没,相互淘汰,最后连几首也留不下。二,诗太有名了,人们往往侧重于记下了那首诗,未必记下作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交友天地     
《新青年》2002,(8)
我叫宋德荣,27岁,自由职业者,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曾拥有令人羡慕而又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涯。自幼家贫但求上进,喜欢诗和小说.业余从事创作。尽管生活捉襟见肘,但始终不甘心与文学决裂。从小的穷困生活,是造就我这样一个文学青年的先决因素。感谢文学,文学使我真诚和  相似文献   

11.
苏州的寒山寺.由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吟咏而成为名扬千古的游览胜地.此诗不仅中国人世代传诵.就连日本也是京喻户晓、妇幼皆知.日本的小学课文就有张继的这首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至今每年日本人逢新春之际.仍会至寒山寺敲钟迎春。诗声情并茂.难怪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都将此诗选入。一些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朝鲜、越南,韩国等.亦有很多人知道这首诗。  相似文献   

12.
书画欣赏     
《海内与海外》2011,(4):74-75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录王安石诗  相似文献   

13.
回文诗趣话     
回文诗属于杂体诗的一种,主要特点是顺读和倒读皆成文章,构思奇巧.有一种回文诗是可以反复回旋读的,这样得诗就更多.有的回文诗还巧妙地排列成各式图案,纵横交错成文,类似文字游戏.据传回文诗始于晋代傅咸、温侨,只是他们的诗今皆不传.现在可以见到的回文诗,最早要数晋朝泰州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作的。胜现图、。晋书·列女传。有一段话说:窦洒“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致现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为什么要写成倒顺皆可读呢?传说是苏意怕丈夫看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便花费了很多。C血,才把诗写成顺读倒…  相似文献   

14.
无双家山     
《海内与海外》2009,(10):76-77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有一句诗:“无双毕竟是家山”,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过。大约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家山是永远令人魂牵梦萦的。我自幼生活在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代,夏秋之际,几乎日日和三五“发小”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竟要游三四次,那时暑夏没有空调,经常会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  相似文献   

15.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一种以画为题而作的诗。其内容或就画赞人,或由画言理,或借画抒怀,或托画刺时,因都是缘画而作,所以统称题画诗。题画诗又有狭义广义之别和自题他题之分。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如现存最早画面有题诗的北宋赵佶的《蜡梅山禽图》和明代唐寅的《李端端落籍图》。  相似文献   

16.
李秀生是位勤奋的作家,他能写诗,又能写小说,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果。《冬末的花朵》是李秀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书写人生感悟的诗集,自然也是诗人在现实中人生追求的体现。诗集名为“冬末的花朵”,“冬末”也是“早春”,实际上这也是早春的花朵,说明他的诗具有萌发力,也寓意着诗人情感的感染力和诗的张力。这部诗集里的诗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17.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一天在江边赏景,见江面有一艘渔船乘风飞掉而来,兴之所至,即命随行大臣纪晓岚用十个一字,写一首七言绝诗。纪晓岚素有捷才,只见他沉思了一会儿,即口占一诗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细品此诗,十个一字用得多么得体,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江鼓掉图。还有一首无名氏的诗亦十分得体,从前成为小学生字课常用例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五言绝句,才二十个字,数字从一写到十,占了一半,却丝毫不觉得枯燥。中国是…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戒诗     
正有戒烟者,有戒酒者,当然更有戒毒者,都因沉湎其中,深受其害,而苦于不能自拔,才有戒之一说。然而,戒诗,则似是闻所未闻。诗是天籁,诗是灵感,诗是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升华,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为什么要戒呢?岂非太荒唐突梯了么?在一部中国文学史中,独独有这样一个例外,那就是宋代的苏轼。这位大诗人,就因为吃了他自己写的诗的苦头,他的家人,他的弟弟苏辙,他的老前辈文彦博,都奉劝他戒诗,不要再为诗惹无妄之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问世,孔子的“诗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到《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到唐代诗歌创作的鼎盛,宋词元曲的发展,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宝库,而人们读诗、咏诗、写诗似乎又成了不可缺少的文化内涵。虽然“五四”提倡新文化运动,自由体风靡一时,但近十几年来书写古体诗词巍然成风,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相似文献   

20.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豪华而典雅的洋楼。楼前停放着奔驰、宝马等高级骄车,出人其间的也不乏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可是,在洋楼的廊檐上却悬挂着中国宫廷式的大红灯笼。一条用中文书写的“中国长城进出口公司”巨幅牌匾横亘其l司。殊本知,这座洋楼的主人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是位年轻的中国人,那么,这年轻的中国人是怎样变成这座洋楼的主人的?本文将道出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