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几经反复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以苏共二十七大为新的起点,一年多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进展。尽管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很大,苏联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人注意。  相似文献   

2.
应有关方面的邀请,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副博士尤里娅·依里奇娜和研究员、历史学副博士谢尔盖,于11月24日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中苏改革的起点不同谢尔盖认为,苏联的改革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进行的改革有些区别,主要在于两国改革起点不同,改革任务也不一样。中国主要是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解决吃、穿等问题。苏联则是如何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加速社会发展,改革更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世界经济较上一年度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同步下行,贸易与投资保护升温,全球治理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大。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引爆点。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苏联经济改革存在先行者的话,爱沙尼亚即是。这个拥有150万人口,有着斯堪的纳维亚效率观念的波罗的海小共和国成了一个有效的实验室。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首席经济顾问阿甘别吉扬在最近的谈话中对该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7.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8.
新的经济试验1983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决议提出了又一个经济改革试验,于1984~85年在五个被挑选的部中进行——两个全联盟级的机器制造工业部(重型机器和运输机械部以及电机工业部)和三个加盟共和国级的工业部(乌克兰的食品工业部,白俄罗斯的轻工业部和立陶宛地方工业部)。虽然新试验被普遍认为是安德罗波夫对改革期望的回笞,但我认  相似文献   

9.
一、利别尔曼的生平叶夫赛·格里戈里耶维奇·利别尔曼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和苏联1965年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利别尔曼于1897年出生于乌克兰的斯拉乌塔。1920年从基辅大学毕业。在1924~1925年期间曾留学德国,研究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1932年他毕业于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1957年荣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翌年晋升为教授。从1947~1963年他担任过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机器制造工业经济和组织教研室主任。1963年起任哈尔科夫大学统计学和会计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0.
苏联《经济科学》杂志一九八三年第九期发表了一篇巴霍谟夫关于改革高校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的文章,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先后有许多学者撰文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场讨论涉及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在这个问题上参加讨论的作者意见基本一致。大家认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践正迅速而全面地得到完善,这就经常向经济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必须及时地满足。为此,就应该从理论上制定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目前,国民经  相似文献   

11.
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由于是国家领导阶级的群众组织,因此,它与执政党——本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苏联工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的带头羊,更是如此。从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何群众团体,都没有象工会这样,受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近几年来,苏联国内复杂和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及重大变化必然对苏联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及工会改革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加速了经济改革的进程。改革不仅涉及到生产领域,还包括了分配领域。去年,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共同作出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实行新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思路呢?30余年来的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都探讨过或正在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有的人提出要以宏观领域的“价税财”(即价格、税收、财政)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出发点和中心;也有的人认为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思路等等。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当前,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企业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中心。本文拟就这一新思维的起源、合理性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原有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新思维的外现根源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自1966年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来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阶段,七十年代初期改革工业管理体制阶段和七十年代末开始执行的“新决议”阶段。1984年1月开始,苏联领导决定先在电机工业部、重型和运输机器制造部,白俄罗斯轻工业部、乌克兰食品工业部,立陶宛地方工业部等五个工  相似文献   

15.
一张摆满香滨酒瓶的桌子旁边,坐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姑娘和一个飞行教练员。“最近我没有上班”,姑娘吐露说,“干活令人厌烦。我喜爱金子和水晶饰品这类漂亮的  相似文献   

16.
列宁把财政的集中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的本质属性。确实,不集中资源和强有力的无赤字的预算,很难经营管理。这是全世界的经验所证实的。在发展企业的完全经济核算、主动精神和独立性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依靠国民经济部门的财力来保证预算的稳定性。财政集中的程度及其机制正向另一种情况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企业的财政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依靠什么?依靠留给企业支配的那部分利润,  相似文献   

17.
自苏联模式确立以来,苏联管理经济的方法始终以行政方法为主,虽然1965年改革也曾在运用经济方法方面做过一些偿试,但它没有取代行政方法的统治地位,仅仅是为行政方法寻找了一种补充措施。苏共中央六月全会(1987年)指出“根本改组我国经济管理的实质是,所有各级以主要是行政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经济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管理各种利益并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这种转变无疑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本文试图对这一转变的原因及苏联所倡导的经济方法的具体内含作一简要评介。一、苏联改行经济方法的原因一般来说,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经济方法,即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达到管理经济的目的。另一种是行政方  相似文献   

18.
概况。1988年是苏联大量建立生产和消费合作社的一年,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1988年全苏已有合作社社员135.9万人(不包括集体农庄庄员),相当于全国职工1.175亿人的1.16%,相当于全苏集体农庄庄员1220万人的11.14%。此外,这一年还有72.9万人从事个体经济活动。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达60.6亿卢布,合全国工业总产值9030亿卢布的0.67%或农业总产值2201亿卢布的2.76%。  相似文献   

19.
一、主流派的路线转换自1989年下半年苏联改革危机不断、险象环生的局面形成之后,1990年初春,苏联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无论戈尔巴乔夫本人是否承认,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在此以前,戈氏奉行所谓“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路线,也即戈氏的一切努  相似文献   

20.
苏联《共产党人》1987年第5期发表了阿尔巴金和安奇什金的文章对该刊编辑部所提出的一些经济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阿尔巴金(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通讯院士)(1)关于经济科学问题——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经济科学的关注。经济科学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向集约化发展轨道过渡以及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途径。经济科学在这个方面已取得了某些科研成果。然而,人们指责经济科学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是完全有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