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政法教育的历史发展》一书出版由司法部副部长张耕主编的《中国政法教育的历史发展》一书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高等专门教育史的开拓之作,为高等政法教育学科研究开垦出了一块处女地。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是我国少有的系统研究政法...  相似文献   

2.
《法学》2004,(6)
甘肃政法学院位于祖国的地理中心———甘肃省兰州市,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政法学校。学院始建于1 956年,前身为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1 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甘肃政法学院,是国内较早举办法学和公安学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一所以法学、公安学为主,法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经济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成为我国政法类高等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及我国重要的政法院校之一。学院现有以普通本科生为主的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万余人,设有1 0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2 5个教学研究室、8个科研机构、4…  相似文献   

3.
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之一,原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属高等政法院校,现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现在的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苏州河畔,毗邻中山公园,占地面积160240m~2,建筑总面积121916m~2,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内,占地面积549328m~2(不包括学生生活用地),建筑面积120000m~2。  相似文献   

4.
全国公安政法院校学报工作第二次会议纪要1997年10月24日至10月25日,全国公安政法院校学报工作第二次会议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三十余所公安政法院校学报的主编、副主编或编辑。本次会议由湖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负责承办,并得...  相似文献   

5.
在东道主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以及这两所高校学报编辑部全体同志的鼎力相助下,在各位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公安、武警高校第七届、公安政法院校第四届学报工作研讨会顺利结束了。  相似文献   

6.
陆敏 《政法学刊》2001,18(6):91-92
在东道主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以及这两所高校学报编辑部全体同志的鼎力相助下,在各位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公安、武警高校第七届、公安政法院校第四届学报工作研讨会顺利结束了。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01,18(6)
在东道主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以及这两所高校学报编辑部全体同志的鼎力相助下,在各位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公安、武警高校第七局、公安政法院校第四届学报工作研讨会顺利结束了。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09,(6):34-34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为司法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该校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已培养各类人才1万余人,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该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7日至8日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法律专科学校隆重举行庆祝建院(校)五周年多学科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央劳改劳教管理干部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本市高等政法院、系、所的专家、学者同该院(校)教学科研人员共1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讨论会共收到论文44篇。这次科研活动的特点是密切结合政法工作实际,贯彻双百方针,气氛热烈。在分组讨论中引起大家注目的论文有:研究员黄道和陈浩铨的《论刑事证据中的证明目的》,  相似文献   

10.
《法学》2002,(9)
踏着新世纪的脚步,华东政法学院将迎来五十年华诞。在此,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人士和所有校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属高等政法院校之一,现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年来,华东政法学院伴随着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兴衰,几经曲折,几许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来,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事业得到…  相似文献   

11.
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关联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些实践造就了强调政治性的大法治工作格局,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政法教育。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人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应需更新。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扩展了法学教育的领地。  相似文献   

12.
法律职业技能及培养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房文翠 《现代法学》2003,25(1):128-130
法律职业技能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与法律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解决问题的技能、事实调查的技能和法律表达的技能之于法律职业尤为关键,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本文所关注的是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即诊所教学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政治具有共生性,共同服务于社会目标与价值。虽然在形式上法律表现为政治的产物,依凭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存在,但法律与政治是基于社会结构内在需要的不同而存在,具有基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形式上的结合,人们往往把法律混同于政治,导引出法律的非结构性作用,变异为外在的政治工具;也正因为存在基于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差异,法律才可以与政治适度分离并超越政治。但其过程充满以社会事件形式表现出来的冲突和博弈,通过这些冲突性社会事件,法律日渐进化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互动性制度机制,在实现国家治理的同时能够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依靠。  相似文献   

14.
论法政治学的创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卓泽渊 《现代法学》2005,27(1):3-13
法政治学在中国的创立具有现实和学理的双重依据,是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创立法政治学学科的根据,在于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交叉重叠关系。这种关系为法政治学的创立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对这一关系予以法政治学视角的初步研究,并进而论证法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历史发展和学科意义,以期为中国法政治学的创立,提供最基本的理论解说。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5,23(3):62-71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强化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自国际法产生以来,国际法的发展时常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法一经确立就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国际法将逐步摆脱强权政治的束缚,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汤毅平 《时代法学》2005,3(1):56-60
清末的法律近代化是指法律具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法律的立法精神与特点。清末的法律近代化集中表现为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生活领域相继制订或颁行了一系列具有向近代国家转型性质的法律、法规和章程。从整体上来看 ,这些法律法规具有系统性、模仿性等特征。尽管清末的法律近代化结果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二律背反 ,但它在推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向前发展仍然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民国时期的立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国外大学高等教育普遍适用的制度,在我国高校却是一个较新的制度.虽然有些高校已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并未从整体上达成共识.在当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与大众化的环境下,如何保证法学院校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高规格、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是法学院校的使命与灵魂所在.本文认为,要提高法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应该积极研究、探索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保障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乃在法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民法作为政治文明的法制与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增  张勇辉 《河北法学》2005,23(3):130-134
在西方历史中,民法精神提供了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民法作为政治文明法制与文化基础之根源在于, 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民法为市民社会基本法,民法文化为市民社会之文化。民法培育了政治文明系统的 基本要素,提供了促进政治文明的社会动力,并创造其运行的外围环境。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应以民事立法的 发达为基础,并依赖于民法成为最广泛的社会文化,中国民法典则当然地承担这一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9.
Initially, deliberative politics offers a failure of self-identity in that the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it divides between its determinate elevation in terms of reason, and such, and its dissip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diversity of interests pressing on it. Next, drawing on the resources of poststructural jurisprudence and by way of locating law at a defining limit of deliberative politics, a similar divide is found in law itself. Then, more productively, law is shown to be constituted with-in that divide and to take characteristic content from it. Finally, the analysis is returned to deliberative politics where the divid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can now be seen as offering this politics possibilities of effective constitution and distinctive content.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实践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底下的突出表现及原因,确证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