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市民参与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场所,是被"身体性话语"赋予内容和意义的公共空间.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历史发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具有可达性、意象性、补偿性和互视性四个基本属性,其在参与我国现代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首先,公正、友谊、竞争等思想观念在此空间重复推演,发展为中国民众精神世界共享的价值符号...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既要解决过去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文化缺位、公共设施布局不均、文化活动品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又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当前,空间治理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构建作用,通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记忆传达、文化价值导向、文化活动参与三个维度建立精细化治理模式。基于此,要以丰富场所营建的形式表达重构文化符号空间;以完善文化设施的功能建设搭建公共文化空间;以引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质量,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管理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牌匾标识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缺少管理牌瘟标识的办法。城市可视性公共区域分为平面(街道)和立面(外立面)两个维度。当前,经过整治,平面和立面景观效果发生了变化。在立面景现化过程中,通过粉刷楼体、更换护栏、规范空调,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武建强 《求索》2012,(2):99-101
作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公共空间"理论,实质在于揭示政府与民众的政治生活,即社会通过公开的讨论与批判而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强化国家活动的民主色彩,它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力量变化状况及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并赋予公民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及保障。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最早进行了民主的政治实践,那么那段历史时期围绕公共事务的治理,是否具备了多主体参与政治和批判的公共场域?本文力图根据公共空间理论,剖析民国早期不同政治势力的历史活动,及有利于公共空间形成的政治条件,得出民国时期的"公共空间"雏形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并揭示它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危机管理的特殊性即为管理时间的紧迫性,以这一特性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时间与空间的内在逻辑:在危机管理所需社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可支配的管理空间越大,解决危机的时间就越短.因此,立足于时间与空间的这一相关性,以空间换时间,用拓展管理空间的方法来解决公共危机管理问题,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7.
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经历了由古典到近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演变.尽管每次演变都是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理念与方法却很不相同.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诞生,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第一次升华.后现代主义的突显人性化、关注多样性与多元化、重现宜居性社区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思想,取代现代主义城市公共空间思想,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一次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它在实践层面的重要表现就是公民参与,公民广泛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公共管理建构中,探索公民参与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对于推进我国的"新"公共服务,重塑服务型政府有着极为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共治理范式是对传统的管制模式的一种反思与发展,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范式。面对"管制疲劳"的出现,公共治理的崛起成为必然。作为回应性、参与性,主张协作与合作的公共治理在公法领域有其具体的体现。由于中西法治环境的差异,英美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早已掀起,而在我国,公共治理的空间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法治下独特的公民社会、社会自治组织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情究竟能给予公共治理多大的空间,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会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溯公共管理四个变迁历程: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将西方公民参与梳理为四个理念:隔绝式的管理者,引入式的公民参与,回应性的公民参与,协作性的公民参与,以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示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