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缺少宏阔的眼光,因此常难免于一隅之见。譬如在公元纪元的百年、千年之交,我不是首先想到人类的历史,世界的将来;而总是从自己一身的经历着眼。已经到2000年了。记得1950年时,报纸上就讨论过,50年代以至下半世纪,究竟是从1950年还是从1951年算起,讨论一阵也就偃旗息鼓了。这回大家又讨论了一阵21世纪是从2000年还是从2001年开始,后来也不见讨论了,不管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专家怎么主张,人们呼啦啦赶急赶忙抢先“跨世纪”了。从俗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世纪,那对我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人类即将辞别旧世纪、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五大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这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的精神状态。“高举旗帜”“全面推向”,我认为其首要任务是六个“坚定不移”。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十五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  相似文献   

3.
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 据《经济日报》2001年3月19日报道,日前李铁映在一次会上说,在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大社会制度都经历了重大改革,尽管性质不同,程度各异。在21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仍然是两大制度问题:这两个制度的前途、命运如何?资本主义会如何变化?社会主义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么发展?无论是研究资本主义,还是研究社会主义,最终总是要落脚到解决中国的现实与未来问题。他强调,21世纪的重大理论问题还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 20世纪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城市化的世纪,那么 21世纪则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发展中的国家也必将在 21世纪实现城市化。今后二三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二三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 50%。  相似文献   

5.
到2000年,我国要消除贫困,不使贫困跨入21世纪。这是我国1993年4月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旨。这一计划要求用7年时间解决我国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大课题。 今年是“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三年。这组专题报道,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江西的萍乡市、陕西的延安地区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抓扶贫工作的思路和做法,相信对各地的扶贫工作会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从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到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俄关系几乎每年都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正在一天天向我们走来,现在的青年人在5年后仍是我们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如何看待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呢?他们认为这些现象是好是坏?是否会发生?本会的这次问卷调查,还涉及到这一系列问题,调查结果反映了北京青年眼中的2000年图景,以及他们对社会道德变化前景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熊炜 《党政论坛》2009,(4):28-29
中欧关系的“竞争性”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关系:1980年代的逐渐升温:1998年构建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确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达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起各国舆论和专家学者的热议。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岸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联系,同时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理解、缓解分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悠久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两千多年前,可分三大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  相似文献   

10.
地球在时间的轨道上,像特快的高速列车,把我们每一个人拉进了21世纪。当公元2001年零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不管你是富豪,还是穷人,不管你是老人,还是新生婴儿,不管你是在家人团聚的电视机前,还是在岗位或  相似文献   

11.
陈向阳 《瞭望》2012,(33):2-2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今天下大势进行了精确研判,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十年前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的头二十年(2001~2020年)。而过去的十年(2003~2012年)大致属于机遇期的“前半程”。在这十年里,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嬗变,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新陈代谢,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的2001年7月16日,中国和俄罗斯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集中体现了10年来双边关系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为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新型关系铺就了基石。条约将发展中俄友好关系用法律形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1,(1)
2001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对于历经10年风雨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也同样如此。不管是管理机构、证券公司,还是上市公司和股民,在自觉不自觉中,都把2001年视作中国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和成熟的一个新起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无疑会加快步伐。作为尚嫌稚嫩的中国证券市场,必须有更加清晰的、切实的、建设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加稳健地、规范地发展壮大。基于这一目标,在今后一段时间,证券市场需要破解的难题还有不少,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4.
周文重 《瞭望》2011,(3):32-33
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8日至21日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今年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视角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高技术人才的主渠道。在新的世纪里,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天地。21世纪对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已达到网络化和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源泉与动力,它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和随之引起的变革难以预测。2000年4月,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APEC教育部长会议,23个国家签署发表的《教育为在21世纪创建学习化社会而努力》的联合声明指出“部长们认识到信…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战略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并用好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是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的重要历史文献。一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都同正确认识和自觉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密不可分。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基于“两个大局”作出的科学判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  相似文献   

17.
再过不到一千天,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行将来临。值此世纪交替的历史关头,人们自然会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重大问题:21世纪的世界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或者说,人类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进21世纪。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去观察这一问题,答案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多极化势不可挡。也就是说,21世纪的世界迟早必将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是新旧世纪交替之年。展望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超过20世纪。为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认真做好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未来世界的两大趋势,弄得好,它们都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04,(11):4-5,10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个论断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如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就要过去,21世纪即将到来。本世纪何时结束,下世纪哪年起始?这个看来简单,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在国内、国际都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权威的认同。随着世纪之交日益临近,已成为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社会大事,并有着重大社会效益。 我国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国民收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我们要问,本世纪末究竟是哪一年?是1999年12月31日,还是2000年底?还有,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