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减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他们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依法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所谓将原判刑罚适当减轻,包含两个意思:(1)将较重的刑种减为较轻的刑种。例如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2)将原判较长的刑期减为较短的刑期。例如,将原判有期徒刑十年,减为有期徒刑八年。  相似文献   

2.
略论减刑制度及减刑与假释的并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减刑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从刑法的规定来看,减刑应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在服刑期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性条件。根据立法精神,实际进行减刑时,并不要  相似文献   

3.
姜凯 《检察风云》2007,(24):54-55
日前,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新城桥街道,南通市中级法院的法官向监外执行的犯人李锋郑重宣布:确有悔改表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高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符合减刑条件,裁定对你减去有期徒刑六个月,并相应缩减缓刑考验期八个月.……  相似文献   

4.
谈谈减刑     
减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刑罚制度,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刑法,对监内服刑犯人的刑罚减除,往往是作为与赦免性质相似的情况,由国家以命令实行.我国《刑法》规定的这一完整的减刑制度是同我国刑罚的目的相一致的,它是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政策的又一体现.建国以来,我们对于犯罪分子的改恶从善,从来是给予鼓励的.在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鼓励犯罪的自动中止;在实施犯罪以后,鼓励犯罪分子自首投案.同样,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应积极鼓励犯罪分子的真诚改造、悔罪自新.多年来的劳改实践证明,减刑是我国对罪犯改造工作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刑罚制度,正确实行这一制度,对于那些一贯遵守监规,  相似文献   

5.
缓刑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它极富促进机能,是现代刑法的一个标志。缓刑有许多价值,主要表现是: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促进罪犯改恶从善;促进罪犯再社会化;减少国家经济支出等。我国刑法虽然没有规定缓刑的减刑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缓刑能否减刑,在刑法学界有否定和肯定两种观点。否定说认为: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但是,缓刑是对原判刑罚有条件地不执行,既然在缓刑情况下不存在实际的刑罚…  相似文献   

6.
减刑的背后     
宛检 《检察风云》2000,(11):62-63
2000年5月23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审判厅内,庄严肃穆,国徽高悬。偌大的审判厅座无虚席,人们在静静地等待着一起案件的审判。 “带被告人黄同显、齐书勤到庭!”审判长一声令下。两名带着锃亮手铐的被告人被法警押上了被告人席。 “瞧!这两人原来是新野县的法官,就是他俩合伙造假文书私放了罪犯。” “不知他俩图的啥,咋会鬼迷心窍了呢?”  相似文献   

7.
江媞 《人民司法》2012,(4):12-14
【裁判要旨】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对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限制减刑,有利于平衡刑罚结构,缓和社会矛盾,是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充分体现。案号一审:(2010)吉中刑初字第27号二审:(2010)吉刑一终字第133号  相似文献   

8.
修订后的刑法在保留现行减刑规定的基础上,对减刑的法定条件及法定程序等方面,又作了较为完善的修改与补充。本文试从减刑的条件、对象及程序等方面,浅述管见,以就教于司法同仁。一、易混淆的几个问题减刑制度是一项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是变更执行刑罚种类之一。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七十八条和八十条的规定,减刑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原判刑罚予以减轻,即将较重的刑种减为较轻的刑种,如将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二是对原判刑罚予以减少或缩短,即将同种刑罚的较长期限依法适当减少为较短期限,如将原判有期徒刑十年减为有期徒刑八年。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地法院在办理减刑案件时,将缓刑犯也纳入了减刑的范围,其依据就是1989年2月24日最高法院转发的《全国法院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在“减刑的条件”中写道:“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可以对原判刑罚予以减刑,同时相对地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笔者认为,《纪要》的这一规定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值得商确。兹提出两点,以就教子同仁。  相似文献   

10.
依照我国刑法第七十八条之规定,减刑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对象,即“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里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都属于自由刑的范围。其中,管制是限制自由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是剥夺自由刑。可见,我国刑法中的减刑,主要是指缩短自由刑的执行期限。从这一规定所表述减刑适用的对象来看,是比较清楚的,但刑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又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  相似文献   

11.
论减刑假释监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罚执行作为刑事诉讼的最后环节,承担着惩治和教育改造罪犯的任务,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刑事诉讼终极目标的实现.一直以来,我国注重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而忽视执行工作,使得刑罚执行成为了法制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减刑假释作为教育改造、兑现政策的最重要的杠杆和手段,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环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也因此承担了监督不力的责难.减刑假释实际运行状况究竟如何,检察机关是否监督不力以及如何切实完善和加强监督问题,都需要系统和深入的调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刑诉法》第221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监狱在行刑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不能减刑和不想减刑的罪犯,这一群体对监狱的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一些积极改造、想通过记功减刑这一惟一出路而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罪犯的正常改造。在新形势下,要确保狱内良好的改造秩序,维护正常的监管安全形势,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辅以各种改造手段,以保证监狱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4.
罪犯王平,男,二十六岁(一九五九年二月三日生),辽宁省盖县人。原系宝鸡桥梁厂工人,现在陕西省第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服刑。 罪犯王平于一九七六年秋,先后将五名幼女骗至家中奸淫,其中对两名幼女奸淫未遂。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被逮捕。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王平奸淫幼女多人,犯有《中华人  相似文献   

15.
论减刑的根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减刑的根据陈明华,钊作俊研究减刑的根据,旨在明确减刑的合法来源和正当依据。减刑的根据决定着国家运用减刑权的有无、因此,减刑的根据是减刑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刑法学界还是个“空白’:迄今还没有一篇专门研究减刑根...  相似文献   

16.
试论减刑假释监督宋汝贵目前,我国对于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罪犯进行减刑、假释的程序是“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这一规定将人民检察院排斥在外,值得研究与探讨。一、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实行监督是有法律依据的。对减刑、假释实行监督...  相似文献   

17.
4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市第二监狱165名拟定减刑的服刑人员情况进行了裁前公示,由负责减刑假释裁判工作的合议庭成员到监狱张贴公示公告。这是该院自今年3月12日推出减刑假释裁前公示制度后举行的首次裁前公示。实行减刑假释裁前公示,旨在使减刑假释的裁定更加公正、公开、透明。今后二中院将对所辖的12所监狱、看守所申请减刑假释服刑人员的姓名、奖惩、立功表现等情况进行为期7天的裁前公示,公示期满无任何问题情况反映后方给予减刑假释裁定。■责任编辑:曹参司法透明:减刑实行裁前公示@高志海 @王鑫刚…  相似文献   

18.
减刑活动既有行刑权性质的监督考察,又有审判权性质的审查裁判,是一项刑罚适用活动。减刑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重要性决定了应当对减刑进行司法控制,实行司法化运作。司法化运作的理想方式就是将罪犯、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和被害人纳入到减刑程序中来,实行诉讼化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监狱学刊》2001,(5):85-86
徐久生、魏彤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年第6期上撰文《部分省市适用减刑的实践及其完善研究》建议:1、制定统一的实施细则。目前统一适用的法律对减刑的规定很原则.而真正起作用的是各地的《细则》和《实施意见》。要尽快制定出可操作的统一的实施细则。2、体现行刑个别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有时出现被减刑对象一接到减刑裁定书就当即被释放的情况。其结果一是导致执行机关来不及宣布裁定结果,执法的透明度受到影响,引起人们对司法公平与正义的怀疑;二是导致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乏力,尤其是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难以到位,甚至遇到执法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