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大学毕业那年,李恒选择了家里前两代人都工作过的单位——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原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十二处),这意味着他要去项目建设工作的最前线,与崇山峻岭作伴。父母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一开始并没有同意,漂泊不定的工作性质,"连找对象都困难"。李恒跟家里打了半个月的持久战,执意要去。李恒的选择在家人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家子里,爷爷、外公、父母、小姨和姨父都从事过隧道项目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爷爷——马永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扛着镐头、拎着水桶去种树,他不但自己去,还让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上山造林,四五岁时,我也加入了"马家军"植树造林的队伍,望着栽好的树苗,爷爷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要珍惜林木,保护大森林。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和环保理念却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响应号召,伐木救国  相似文献   

3.
<正>和众多留守儿童一样,雅安市荥经县严道一小三年级学生王建鸿,父母都在成都打工,家中只剩他和爷爷王福荣两人。然而,每周三和周五晚上七点,家里总会有位特殊的"爱心爸爸"——县纪委党员志愿者郑川准时来到小建鸿的家里,陪他聊天、讲故事、辅导作业……小建鸿比从前活泼开朗了,而且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爷爷王福荣激动地说:"感谢‘双报到’,既让娃娃的父母放心,又让娃娃健康成长。"抓组织"1+X"组团攻坚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走进我们家的院子,不禁思绪万千。算起来,爸爸在这里生活了整整20年。爸爸是非常钟爱我们家这个院子的。他每天都要在院子里散步。这里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已经成为他的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天天长大,一年年成熟……  相似文献   

5.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6.
秦红 《党史文苑》2013,(7):42-44
从小,爷爷的印象就是淡淡的。似乎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过他的事情。知道爷爷是谁,还是因为同学问起。那应该是1978年了。一天,班上的女同学拿着一张报纸,写着平反名单,王若飞、博古……她指着"博古"说:"我爸说,这是你爷爷。"我诧异了一下:"是吗?要回去问问我爸。"  相似文献   

7.
传家宝     
赵庆家有个宝箱,圆润精致,上有一把长绿锈的铜锁,一看就颇有价值。全村都知道他家有个宝箱,但谁都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关于宝箱的传言,一直伴随着赵庆长大。有人说,里面是他爷爷和父亲多年当村干部贪污的赃款。有人不同意,说他们经常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怎么会贪污?又有人反驳,说不贪污哪里有钱去打通关系获奖?还有人说里面是一件文物,村里修路挖出来的,被他爷爷藏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共和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时传祥的长孙女.我们时家是一个环卫世家,爷爷、父母、叔叔和姑姑都是环卫工人,我是时家第三代环卫工人,我时刻牢记当年刘少奇主席对爷爷说过的话:“你是掏粪工人,我是国家主席,是革命分工不同,没有地位区分,都是为人民服务。” ——主人公语  相似文献   

9.
罗税 《当代贵州》2011,(28):64-64
小时候,家里穷,在泥土里躬身辛劳一生的父母,唯愿下一代能跳出“农门”,找到个稳定的“铁饭碗”,于是皆为文盲的父母便反复叮嘱我,要好好读书,攒劲读书。为使我有出息,饱读诗书的爷爷,也常给我讲汉代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朝车胤囊萤映雪,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等刻苦读书的故事。那时候,但凡读一本书,都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  相似文献   

10.
家园是故乡     
家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所有切实的人生幸福大约都可以包容在其中了。  故乡的家是有院子的,院子里栽有杏树、桃树,还有核桃树、桑椹树等。总之在院子里的树都是结果实的。到了季节,累累的果实拽弯了树枝,孩子们放了学就猴上树去,直到吃痛了肚子酸倒了牙,方肯下来。  院子里还有小菜园,长着自种自吃的蔬菜,不必去买菜,也没有地方可以买菜。刚刚还长着的菜,拔几棵起来,拍打几下泥土,一洗,鲜嫩嫩地下了锅。还有南瓜豆角黄瓜西红柿等等,都可以等着它长到最好的时候才去摘取。  满院子跑着鸡,而其中总有一只羽毛鲜丽的大公…  相似文献   

11.
爷爷的鱼竿     
爷爷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越活越快乐了,有时竟顽皮得像个孩子。这些都是父亲通过他的"神州行"告诉我的。前些日子,父亲忽然打来电话,说爷爷要我在城里给他买具  相似文献   

12.
中秋小感     
正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人特别想家吧!眼见着地上有了落叶,眼见着飞虫一天天地少了。默默拿出秋装,告别短暂的夏天。秋天的风雨,总有那么一点凄风苦雨的味道。有很多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吧!不管远近,早晨一醒来,院子里的车猛然少了大半。今天是团圆的日子啊!儿时对节日的记忆就是放假和美食,因为特殊的食物只有在特殊的节日才能吃到一回,比如汤圆、粽子、月饼。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在老家院子里朝着月亮的方向摆上一方炕桌,焚香点蜡,奶奶把月饼、水果等放上桌,全家人都盼着月亮出来,我和小伙伴们却想着不要出月亮,这样就可以借着黑夜去邻居家"偷"些好吃的来,虽然一爬上墙  相似文献   

13.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5,(6)
<正>和奶奶整理柜子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边缘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冯云)穿着军装,和老战友站在一起,显得精神抖擞、血气方刚。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爷爷过去打仗时候留下的照片。以前,我只是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说过一些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到这张照片,好奇心驱使我缠着爷爷,讲他抗日的故事。"日本人进村里以后就开始扫荡,许多村里人都没躲过鬼子的刺刀。"爷爷坐在沙发上回忆起他的  相似文献   

15.
<正>“你长大后,一定要去石家庄。”这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革命40多年的陈孝爷爷和富山大伯在回乡时对我说的。他们晚年都定居在石家庄。石家庄的名字就这样输进我的大脑,那时我才七八岁。我的家乡在阜平县上堡村,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从我们村到石家庄有200公里。十多年后,在毕业做人生选择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石家庄。同族爷爷陈孝是新中国化工战线的第一代建设者。1950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辗转多地,多次担任重大工程总指挥,建好一个企业又去另一个地方。他和戎马一生的富山大伯是我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新 《党课》2014,(3):103-104
我的爷爷大名叫李永炎,晚辈都叫他炎叔,孙辈叫他炎爹(湖北方言:祖父的意思),我叫什么?别人猜不着的,也许会说,你是孙子,应该叫爷爷或者爹爹呗。错了,我小时候才没有叫他爷爷哩,我叫他“炎老头子”!当然,叫爷爷“炎老头子”,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敢叫的。  相似文献   

17.
别说岁月无情,别说往事如烟,多彩的世界怎能预言前行者的脚步。时间可以尘封一切,又可以改变一切,但始终没有抹掉的是我记忆中那层层叠叠“车”的变迁。小时候,我最喜爱的东西就是爷爷那个我眼中旗杆一样高的马车鞭子和那笨拙的钢轴车。爷爷是生产队里的“老板子”头,长着柞树皮一样僵硬的脸且脾气很犟,谁也不能动他那视为“最高权威”的鞭子。爷爷经常赶车去村外的镇里,我也经常能听到关于高楼、汽车以及许多神奇的故事。终有一日,爷爷又要去赶集,我一边扫地、倒水、烫酒,一边哀求爷爷带我去。爷爷三杯酒下肚后,柞树皮一样的脸…  相似文献   

18.
几个孙子慢慢地长大了,朱德再和孩子们交流,会主动讲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也会提出明确的要求。他说:"干工作不要挑挑拣拣,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干好。"刘建参军了,他穿着新军装去看望爷爷时,老人家像对一个新兵一样,严肃地对他说:"到部队后,要服  相似文献   

19.
正父辈之爱似我们身上温暖的外衣和贴身的背心,如影随形,丝丝环绕。从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尽孝的幸福,也汲取到了爱的力量。奶奶今年93岁,心智清明,健康和乐。爷爷于2010年才去世,享年91岁。初识我家的人,知道后都说:你家真是好福气,老爷子、老太太如此高寿,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熟悉我家的人都夸老太太真是福气好,儿子仁孝照顾周全,老人安享晚年。而对他人的议论,父亲却很淡然道:照顾好父母,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在父母有生之年,当儿女的能多陪伴一天,多尽孝一刻,就是他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光。父亲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他今年已是  相似文献   

20.
爷爷的样子     
《党建》2017,(9)
<正>爷爷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一生都生活在小县城。他去世时,我还未出生,因而我与他竟是一面也未见着。爷爷育有八子,六儿二女,虽说我没见过爷爷,但叔叔伯伯姑姑和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了爷爷的样子。六叔常说,吃亏是福。六叔自小跟随爷爷卖菜。遇到爱讨便宜的客人,待上完秤定了价,必定要多抓一把青菜、多拿两个土豆。爷爷对此总是笑脸相迎,有时还会多赠几棵青葱、几块姜。年幼的六叔问爷爷,为何总让这样的人占咱们便宜。爷爷说:"吃亏是福,吃亏是福!"后来,六叔凭着爷爷教的生意经,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