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16,(6)
正梅兰芳迎接共产党解放上海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清晨,梅兰芳走在上海建国东路上,见许多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解放军纪律严明的情景让他感慨万千,回家后他对家人说:"共产党的军队确实解放了上海,纪律好极了。"31日,一场欢迎和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义演在上海南京大戏院举行,承担此次演出的主要是梅兰芳剧团。第一天演出结束  相似文献   

2.
《学习导报》2011,(10):44-44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那时,报纸为了生存,需要广告收入来维持。可那时候的广告,要么吹得过分,要么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特别疗效。介绍演出也是说什么盖世绝顶,这样的广告在报纸上比比皆是。为了宣传梅兰芳,戏班子想到在报纸上打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怎么登,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相似文献   

3.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当时梅兰芳已负盛名,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都是任何当代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胡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日伪演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李军 《党史文汇》2005,(9):38-41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 1894- 1961)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体现我们民族美德的英雄形象,而且在人生的舞台上,又以我们民族的美德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当年,<自由西报>的记者曾说,梅兰芳"一直实行着个人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蛰居香港、上海,留起唇髭,息歌罢舞,隐居斗室,作画自慰,仅靠典当和卖画为生,全家过着清贫艰难的生活.对于梅兰芳"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民族气节,人们给予了无限的崇敬和景仰.  相似文献   

6.
走近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京剧大师。许多人慕名来到位于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在这座青砖石瓦的四合院里感受一代京剧大师的气韵。  相似文献   

7.
顾育豹 《党史纵览》2002,(11):44-45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隐居于沦陷区上海,蓄须明志,断然摒绝在日军铁蹄下登台演出,以此与日伪残暴邪恶的势力抗争.其坚贞不屈的凛然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鲁迅则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据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并未有过深的接触与交往。20世纪50年代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梅兰芳对鲁迅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的批评、挖苦和讽刺。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6,(9)
正梅兰芳先后娶了两位夫人。第一位夫人名叫王明华,她先后为梅兰芳生下一双儿女。因梅兰芳长年在外演出,王明华为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做了绝育手术。但不幸的是,一双儿女在幼年时夭折。不得已,梅兰芳娶了第二位夫人福芝芳。婚后,福芝芳和梅兰芳十分恩爱,先后生了9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儿,三、四、五均是男孩,六、七、八又是3个女孩,最后一个是小儿子梅葆玖。由于过去医疗条件很差,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头3个孩子也患病夭折了。  相似文献   

10.
《前线》1998,(4)
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系列谈梅花诗屋讥魍魉942年,梅兰芳住在上海。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演戏,整日在梅花诗屋里作画,靠卖画和典当度日。上海几家戏院的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他婉言谢绝。有一天,汪伪政权的大头目褚民突然闯到梅花诗屋,要梅...  相似文献   

11.
梅兰芳、俞振飞两位大师,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后人很难企及。俞老生前多次对笔者谈及梅兰芳大师与他的结识和交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2.
什刹海是北京城里紧邻皇城的一片风景区,其间散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一座故居,就是一段历史。北京这座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便体现在这些名人故居之中。不久前,我曾参观其中几处,感触颇深。棉花胡同66号:蔡锷故居什刹海附近的棉花胡同66号,是一座普通小院,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以回廊相连。院门前那两棵粗壮的国槐,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同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角色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相似文献   

14.
熊坤静 《党史纵横》2008,(1):55-55,54
1961年,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逝世不久,戏剧家田汉写下这首绝句,高度赞扬了梅兰芳在中国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党史博采》2005,(12):30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  相似文献   

16.
程砚秋,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他和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同为北京名噪一时的“四大名旦”。程砚秋少年家境贫寒,解放前为生计所迫投身梨园,并拜著名戏剧家罗瘿公为师,以《荒山泪》、《青霜剑》和《武家坡》等剧自成一家,深得各地京剧观众的好评。程砚秋的唱腔优美,威望甚高。他不但戏做俱隹,且戏德高尚,特别是在日军进犯华北,北京沦入日寇之手以后,程砚秋为拒绝给日本人唱戏,也像在上海蓄胡明志的梅兰芳一样,毅然放弃日本军阀和汉奸给予的高官厚禄,只身一人以生病为由,隐居在北京城外青龙桥。一直在艰苦困境中熬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其人品之高尚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梅兰芳逝世已半个世纪,京剧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大。我们可以站在城市化的高度去看京剧问题,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京剧要保持过去手工作坊的延续特征,又要勇于走出一条产业化操作的新路,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1920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魏金斯基一行来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商谈了在上海建党的工作。为了沟通中俄两国间的关系,他们决定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建立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由魏金斯基的翻译杨明斋负责。  相似文献   

19.
草刃 《党史纵横》2009,(4):48-51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让我们看到了华丽的国粹风采,也让许多人“梅”飞色舞起来。在感叹电影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想触摸历史上真实的梅兰芳,透过荧幕的绚烂,将那神韵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建情境:我是党员,向我看齐/明艺德:荣辱之分,深镌刻/做事实:天天现场办公2006年4月27日晚,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大剧院。在舞台上“梅兰芳”悠扬婉转、动人心魄的吟唱中,两个半小时的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演出结束了。幕布徐徐落下,全场1000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